为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反应原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
①向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插入锌片,看到有气泡生成;
②向上述浓度的稀硫酸中插入铜片,没有气泡生成;
③将锌片与铜片上端接触并捏住,一起插入上述浓度的稀硫酸中,看到铜片上有气
泡生成,且生成气泡的速率比实验①中快;
④在锌片和铜片中间接上电流计,再将锌片和铜片插入上述浓度的稀硫酸中,发现
电流计指针偏转.
下列关于以上实验设计及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②说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能 |
B.实验③说明发生原电池反应时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
C.实验③说明在该条件下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
D.实验③、④说明该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锌为负极 |
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A |
配制100 mL 1.0 mol·L-1CuSO4溶液 |
将25 g CuSO4·5H2O 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
B |
除去KNO3 中少量NaCl |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 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
C |
在溶液中将MnO4— 完全转化为Mn2+ |
向酸性KMnO4溶液 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
D |
确定NaCl溶液中是 否混有Na2CO3 |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 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
用如图所示装置检验乙烯时不需要除杂的是( )
乙烯的制备 |
试剂X |
试剂Y |
|
A |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 |
H2O |
KMnO4酸性溶液 |
B |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 |
H2O |
Br2的CCl4溶液 |
C |
C2H5OH与浓H2SO4加热至170℃ |
NaOH溶液 |
KMnO4酸性溶液 |
D |
C2H5OH与浓H2SO4加热至170℃ |
NaOH溶液 |
Br2的CCl4溶液 |
如图集气瓶中用滤纸折成的纸蝴蝶上喷洒了一种溶液,通入某种气体后,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纸蝴蝶颜色变化不一致的是( )
A |
B |
C |
D |
|
喷洒液 |
酚酞 |
紫色石蕊 |
酸性重铬酸钾 |
酸化的KI—淀粉 |
通入的气体 |
NH3 |
Cl2 |
CH3CH2OH(g) |
O3 |
预测的颜色变化 |
变为红色 |
最终褪色 |
无明显变化 |
变为蓝色 |
某未知溶液中已检验出含大量的Fe2+、SO42—,且pH=1。欲检验此溶液中是否大量存在以下离子:①NH4+、② SiO32—、③Mg2+、④Cl-、⑤Ca2+、⑥ClO-,其中不需要检验就可以否定的离子是( )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⑥ |
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1)需要过滤装置 | B.步骤(2)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
C.步骤(3)需要用到坩埚 | D.步骤(4)需要蒸馏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