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一一《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一一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一一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②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表1
行业 |
1895年 |
1899年 |
发展速度(1895=100) |
|
棉纺织业 |
纱厂纱锭数(枚) |
14653 |
69564 |
474.7 |
机制面粉业 |
产量(万包) |
2047 |
6766 |
330.5 |
缫丝业 |
出口量(担) |
3039 |
4175 |
137.4 |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
38569 |
45278 |
117.4 |
|
内地丝车数(台) |
7943 |
29270 |
368.5 |
|
卷烟业 |
资本额(万元) |
85 |
154 |
181.2 |
火柴业 |
资本额(万元) |
126 |
241 |
191.3 |
水泥业 |
产量(吨) |
68 |
190 |
279.4 |
机械采煤业 |
产量(吨) |
89 |
145 |
162.3 |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表2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位:%)
表2
进口商品 |
|||||||||||
年代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机器及 大工具 |
建筑用品; 设备、器材 |
合计 |
消费品 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合计 |
||||||
1893 |
0.6 |
7.8 |
8.4 |
13.0 |
78.6 |
91.6 |
|||||
1903 |
0.7 |
14.3 |
15.0 |
22.3 |
62.7 |
85.0 |
|||||
1910 |
1.5 |
16.0 |
17.6 |
17.0 |
65.4 |
82.4 |
|||||
出口商品 |
|||||||||||
时间 |
原料 |
半制品 |
制成品 |
||||||||
农产品 |
矿产品 |
手工制造 |
机器制造 |
手工制造 |
机器制造 |
||||||
1893 |
15.6 |
—— |
28.4 |
0.1 |
53.4 |
2.5 |
|||||
1903 |
26.8 |
0.4 |
17.2 |
11.9 |
32.9 |
6.8 |
|||||
1910 |
39.1 |
0.7 |
13.1 |
14.7 |
28.3 |
8.0 |
|||||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共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
——恩格斯1895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
材料二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萌发与扩散,落后的东方国家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需要。落后国家是不是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这些国家马克思主义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列宁把马克思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俄罗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外的广大地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
——《列宁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关于列宁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始以来,干了三件失事。第一件大事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大事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及其依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是如何把马克思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俄罗斯的。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和理论成果,并谈谈你从中得出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就提出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主张:“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葆:保姆),受二人之食。”
(1)据材料一,概括管仲鼓励生育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明清西安市人口统计表:
朝代 |
年份 |
州郡 |
辖县数 |
总户数 |
总人口 |
明 |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
西安府 |
31 |
181902 |
1579116 |
清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
西安府 |
16 |
649679 |
2423368 |
——渠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三英国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传教史》
(1)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为什么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
材料二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的天性,不再为愚昧和贪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
——法国米拉波(1749—1791)
(2)据材料二,指出米拉波是如何认识孔子思想的?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章太炎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材料所述观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