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的实施带动了人口迁移,是由于
A.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的 | B.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 |
C.政治因素造成的 | D.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快的大洲是()
A.亚洲 | B.非洲 | C.南美洲 | D.北美洲 |
读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5—6题。图中山脉②是我国下列哪一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A.第二、三级阶梯和湿润区、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
B.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
C.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
D.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140千卡/平方厘米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
对图示地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 |
B.该地区河流冬季无结冰期 |
C.夏季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
D.河流最大径流量出现在6月份 |
如果每个气候资源类型以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资源、热量资源、光照资源的质量等级。读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分布表,回答3—4题。
地区 |
青藏地 |
四川盆地 |
南方大部 |
华北地区 |
西北大部 |
东北大部 |
塔里木盆地 |
X |
类型 |
214 |
441 |
442 |
333 |
124 |
323 |
Y |
312 |
X地可能是
A.柴达木盆地 | B.漠河附近地区 | C.台湾西部平原 | D.江汉平原 |
Y类型代号应为
A.134 | B.421 | C.143 | D.222 |
读“2006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2题: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 |
C.各地纬度差异大 |
D.各地经度差异大 |
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B.锋面在附近活动 |
C.山地抬升偏北风 |
D.受台风登陆影响 |
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 | 过度开垦 | B. | 过度放牧 | C. | 过度围垦 | D. | 过度养殖 |
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 | 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
B. | 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
C. | 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
D. |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