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 D.“一国两制”的提出 |
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
| A.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 |
| B.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 |
| C.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
| D.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
“铁流两万五千里, 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 锻炼成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这段歌词描述的是
| A.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 B.长征时期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
|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
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
|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 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
| C.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