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
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
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
B.苏区的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民 |
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
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余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该兵士对以:“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可见当时( )
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 |
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 |
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
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 |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