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拾遗记·后汉》)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解释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①当余之从师( ) ③寓逆旅( )
③或依林木之下( ) ④常以净衣易之( )下列选项中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以净衣易之 | B.一时或尽粟一石或依林木之下 |
C.映星月而读而伯乐不常有 | D.当余之从师腰白玉之环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宋濂与【乙】文中的任末都是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物,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认为他们的奋斗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未若柳絮因风起文中括号应填的诗句是什么?写出原句并翻译出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用现代汉语描述“柳絮因风起”的情态。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① 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宴饮。当时随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②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宫中除④殊,执政莫知所因⑤。越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⑥,眷注⑦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晏元献公:即晏殊,北宋著名词人。张文节:北宋大臣。②昆弟:即兄弟。 ③东宫官:指辅助太子的官。④除:任命官职。⑤因:依据。⑥事:侍奉。 体:规矩。⑦眷注:指皇上的眷顾。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帝许臣僚择胜宴饮潭中鱼可百许头 | B.适值御试进士而此地适与余近 |
C.但无钱不能出耳无他,但手熟尔 | D.公是时贫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B.胡不见我于王 |
C.舜发于畎亩之中 |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下面对文本有关情节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晏殊做童子的时候便被推荐到朝廷,参加进士的应试。 |
B.皇上选拔晏殊做东宫官,是看中他不参加宴饮社交,注重学习,为人谨慎厚道。 |
C.晏殊没有参加宴饮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去参加。 |
D.晏殊得到朝廷的赏识主要是因为他刻苦学习。 |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年轻人,指他的学生)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填空:(3分)
甲段文字选自《》,“说”是古代的一种( ),跟现在的( )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作者( )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乙段文字选自《》在甲、乙段中分别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甲: 乙:写出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2分)
(1)苛政猛于虎也()(2)昔日吾舅死于虎()
(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子之哭也()翻译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甲段文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乙段文字,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评价?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① 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宴饮。当时随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②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宫中除④殊,执政莫知所因⑤。越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⑥,眷注⑦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晏元献公:即晏殊,北宋著名词人。张文节:北宋大臣。②昆弟:即兄弟。 ③东宫官:指辅助太子的官。④除:任命官职。⑤因:依据。⑥事:侍奉。 体:规矩。⑦眷注:指皇上的眷顾。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帝许臣僚择胜宴饮潭中鱼可百许头 | B.适值御试进士而此地适与余近 |
C.但无钱不能出耳无他,但手熟尔 | D.公是时贫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B.胡不见我于王 |
C.舜发于畎亩之中 |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下面对文本有关情节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晏殊做童子的时候便被推荐到朝廷,参加进士的应试。 |
B.皇上选拔晏殊做东宫官,是看中他不参加宴饮社交,注重学习,为人谨慎厚道。 |
C.晏殊没有参加宴饮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去参加。 |
D.晏殊得到朝廷的赏识主要是因为他刻苦学习。 |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 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
(3)乃喟然而叹曰:()(4)故述往事:()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后能改 乃喟然而叹曰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述往事 |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卒述陶唐以 |
D.而后作来 |
作有《春秋》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乙】文中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证明什么观点?【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