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
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获,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①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遣舟师海安薄:迫近 B.其残暴斩之数:列举
C.铜锣峡次:停留 D.永忠与相比:匹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桥傅城,遂克之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江
B.复与俞通海等七舟载苇荻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C.复旋绕出故止封侯不公
D.民怀其惠,之立祠及杨宪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   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
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⑥永忠以和未至辞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2)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
(3)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2】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3】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4】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5】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6】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坐此:因此。【3】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4】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5】烛就跋:蜡烛将尽。【6】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求一时之怜怜:爱慕 B.惟吾年差长差:差别
C.非门外入刺刺:名片 D.间常自思间:有时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A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B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C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D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江陵薛侯入觐①序
袁宏道
当薛侯之初令也,珰②而虎者,张甚。郡邑之良,泣而就逮。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侯笑曰:“不然。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猝饥则噬人,而猝饱必且负嵎。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政在我矣。”已而果就约。至他郡邑,暴横甚,荆则招之亦不至。
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部使者檄下如雨,计亩而诛,计丁而夫。耕者哭于田,驿者哭于邮。而荆之去川也迩。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处。侯谕父老曰:“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诸征调皆缓其议,未几果平。
余时方使还,闻之叹曰:“今天下为大小吏者皆若此,无忧太平矣。”小民无识,见一二官吏与珰相持而击,则群然誉。故激之名张,而调之功隐。吾务其张而不顾其害,此犹借锋以割耳。自古国家之祸,造于小人,而成于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故自楚、蜀造祸以来,识者之忧,有深于珰与夷者。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纯用攻伐之剂,其人不死于病而死于攻。今观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调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贪功幸名之药毒天下也审矣。
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今年秋以试事分校省闱,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元善才识卓绝,其为文骨胜其肌,根极幽彻,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余弟质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为师门之辱者。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谓神于相士者也。侯之徽政,不可枚举。略述其大者如此。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呜呼。使逆珰时不为激而为调,宁至决裂乎?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
注:①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②珰:汉代宦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借指宦官。汉代宦官充武职者,其冠用珰和貂尾为饰,故后来用其称宦官。如:珰竖(对宦官的蔑称);珰子(对太监或太监义子的贬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甫:开始,刚刚。
B.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适:正逢,恰好。
C.今观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调之耶抑:压抑,抑制。
D.其不以贪功幸名之药毒天下也审矣审:清楚,明白。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薛侯“临危不乱”和“爱惜人才”的一组是
A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
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
B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
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
C吾务其张而不顾其害,此犹借锋以割耳
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
D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
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薛侯针对宦官爪牙随便抓人,采取了不完全迁就纵容、但是也不绝对抵制的策略,很好地调节了吏民之间的关系。
B.当巴蜀川地的少数民族反叛之际,薛侯采取了一反常态的拖延策略,延误了战机。但他是站在当地百姓的立场上说话的,得到了上方的谅解。
C.作者认为,那些为了贪图功绩名声而激化官民矛盾、导致局面不可收拾的所谓“君子”,比误国专权的小人危害更甚。
D.作者对薛侯慧眼识才,在科场中提拔作者的好朋友李元善以及作者的亲弟弟袁宗郢(注:后改名为宗道)表示万分感激;对他的政绩作为表示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劣: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救也 克:能够。

B.

郑伯晋 如:到……去。

C.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

子产使都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2.

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3.

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

⑧②

B.

⑥⑤

C.

①③

D.

⑦④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

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

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5.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项脊轩变化的一组是()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③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④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⑤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⑥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A.①③④⑥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⑥D. ①②⑤⑥
2.对本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并用“喜”贯穿。
B.第二至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妻子的往事,用“悲”贯穿,隐含作者对家庭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开头写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D.文章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3.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的好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可以睹物思人,使人产生“人是物非”之感。
C.托物寓情,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D.与题目“项脊轩志”照应。
4.对本文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少年归有光是一个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B. 文章采用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所挚爱的祖母、母亲、妻子和奶妈的怀念之情,凭借之物是项脊轩。
C. 本文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D.文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写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阅读下列列文段,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的一组是()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①③④ B.①②⑥C.②④⑥D.③④⑤
2.下面不属于直接造成范增计划失败的原因的一项是()
A.项王听信刘邦的花言巧语,对范增的示意默然不应。
B.项伯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使项庄不能成功刺杀。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出语批评项羽,保护刘邦。
D.刘邦机智勇敢,张良应对有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 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 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项王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 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