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的关键往往在于把握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一个政论家的描述:英国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材料四
图一: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年份 区域 |
1860 |
1880 |
1900 |
联合王国(英国) |
19.9 |
22.9 |
18.5 |
法国 |
7.9 |
7.8 |
6.8 |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
4.9 |
8.5 |
13.2 |
美国 |
7.2 |
14.7 |
23.6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西班牙人为什么会觉得“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结合材料二说明:从世界的“边缘”到世界的“中央”后,西班牙等国干了些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能取得这样地位的原因?
(3)材料四中图一代表美国的曲线是哪一条?(请写出编号)材料四反映出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事,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
(2)秦二爷的企业到1916年前后为什么最为红火?
(3)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1865年请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奏折
材料2:1865年李鸿章以4万银两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的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人民网资料
材料3:1872年曾国藩去世以后,李鸿章出掌制造局大权。由于他主张“造船不如买船”,所以从1873年到1885年这12年间,江南制造总局总共制造了4条船。之后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期间,江南制造总局更是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由于甲午战败的影响和官办企业的管理问题,整个制造局暮气沉沉,业务不振。
——王国慧《江南制造总局的今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奏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目的。
(2)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制造总局对中国近代的积极影响。
(3)综合材料3,分析江南制造总局起步和艰难发展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
进口棉纱(万担) |
进口棉布(万匹) |
1872年 |
5 |
1244.1 |
1890年 |
108.2 |
1556.1 |
时 间 |
出口棉花(万担) |
1871~1873年 |
0.8486 |
1891~1893年 |
290217 |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3: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期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牛庄每包三百斤的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同量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材料4: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纱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什么经济形式?图二所示现象的大量出现对图一反映的经济形式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2,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
(3)结合材料3、4,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以“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为主题的展览。
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据上述展览中三幅图片,简单谈谈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力开始作为机器的动力,其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蒸汽机,而且使用上要方便得多,因而很快以电力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制造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电力工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中华网
材料2:
请回答:
(1)发电机是由谁研制成功的?随后,人们发明了哪些“以电为能源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涌现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2)材料2图片中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以什么为动力?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发展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
(3)材料1、2所反映的这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飞跃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在它的作用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和组织形式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这次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