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
A.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不如自己享用了。 |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变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腐化堕落的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
C.文卡对母亲来信发生情感变化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无趣,实际上是文卡对母亲缺乏理解和关爱。 |
D.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能顾及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
E.这篇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色,全篇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之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6分)
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12分)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
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犹豫主义的态度,想继承又不敢继承。 |
B.“昏蛋”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
C.“废物”对文化遗产投降主义的态度,全盘继承。 |
D.“‘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对文中有关文化遗产的比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宅子”比喻整个文化遗产。 |
B.“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
C.“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
D.“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
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几段文字批判了穷青年对待祖上遗留下来的大宅子的三种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的具体标准。 |
B.这几段文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具体标准。 |
C.这几段文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
D.这几段文字批判了穷青年对待祖上遗留下来的大宅子的三种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撞上了秋天
郁达夫
今夏漫长的炎热里,凌晨那段时间大概最舒服。就养成习惯,天一亮,铁定是早上四点半左右,就该我起床,或者入睡了。
这是我的生活规律。
但是昨晚睡得早,十一点左右。醒一看,天还没亮,正想继续睡去,突然觉得蚊子的嗡嗡和空气的流动有些特别,不像是浓酽的午夜,一看表,果不其然,已经五点了。
爬起,把自个儿撸撸干净了,走出我那烟熏火燎的房间,刚刚步出楼道,我就让秋天狠狠撞了个斤斗。
先是一阵风,施施然袭,像一幅硕大无朋的裙裾,不由分说就把我从头到脚挤了一遍,挤牙膏似的,立马我的心情就畅快无比。我在夏天总没冬天那么活力洋溢,就是一个脑子清醒的问题。秋天要先给我解决一下,何乐不为?
压迫整整一夏的天空突然变得很高,抬头望去——无数烂银也似的小白云整整齐齐排列在纯蓝天幕上,越看越调皮,越看越像长在我心中的那些可爱的灵气,我恨不得把它们轻轻抱下吃上两口。我在天空上看到一张脸。想起这首很久以前写的歌,心境已经大不相同了,人也已经老了许多——人老了么?我就一直站在那里看,看个没完没了,我要看得它慢慢消失,慢慢而坚固地存放在我这里。
往往的人开始多了,有人像我一样看,那是比较浪漫的,我祝福他们;有人奇怪地看我一眼,快步离去,我也祝福他们,因为他们在为了什么忙碌。生命就是这样,你总要做些什么,或者感受些什么,这两种过程都值得尊敬,不能怠慢。就如同我,要坚守阵地,如同一只苍老的羚羊,冷静地厮守在我的网络,那些坛子的钢丝边缘上。六点钟就很好了,园门口就有汁多味美的鲜肉大包子,厚厚一层红亮辣油翠绿香菜,还星星般点缀着熏干大头菜的豆腐脑,还有如同猫一样热情的油条,如同美丽娴静女友般的豆浆,还有知心好友一样外焦里嫩熨贴心肺的大葱烫面油饼。
这里这些鳞次栉比的房屋,每个窗户后面都有故事,或者在我这里发生过,或者是现在我想听的。每个梦游的男人都和我一样不肯消停,每个女人都被爱过或者正在爱着,每个老人都很丰富,每个孩子都很新鲜。每条小狗都很生动,每只鸽子都很乖巧。每个早晨都要这样,虽然我已经不同以往,总是幻想奇遇,总是渴望付出烈火般的激情,又总是被乖戾的现实玩耍,被今天这难得的天气从狂热中唤醒。我已经不孤单了,是吧。
就是这个孤单,像一床棉被,盖在很高的高空,随着我房间人数的变化,或低落,或俯冲,或紧缠,或飘扬。美倒是美,狠了点儿,我知道。
噫吁嚱,我的北京,昨天交通管制的北京,今年全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北京,用这样清丽的秋天撞击我神经的北京,把我的生活彻底弄乱,把我的故事彻底展开,把我仔细地铺成一张再造白纸的北京啊。 文章题目为“我撞上了秋天”,可是开头几段却写自己的生活规律和洗漱过程,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我已经不孤单了
②(北京秋天)把我仔细地铺成一张再造白纸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撞上”秋天,那他感觉到了哪些方面的不同?试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 “始与高帝歃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微时兄事陵微:卑微 |
B.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刑:刑法 |
C.罢朝,陵让平、勃让:责备 |
D.乃阳迁陵为帝太傅阳:通“佯”,假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愿为老妾语陵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B.①及汉王之还击项籍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①遂伏剑而死②惑而不从师 |
D.①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②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
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
B.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
C.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
D.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译文:
(2)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译文:
(3)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 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光明日报》(有删减)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 |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两类。 |
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用外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的、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
B.吸收外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
C.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壶碎
李敬泽
(1)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2)话说,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3)忽然,当啷一声脆响,某先生吓得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4)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头,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继续看书。
(5)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6)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1991或1992或1993年。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任教授,笑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7)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看着看着,他坐不住了。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8)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正随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小儿子半年不来电,半夜三更冷不丁电一下,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
(9)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10)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11)然后,就到了2013年。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者,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关注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星沉海底当窗见,而教授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12)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13)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几十万。在空荡荡的书房里,他看着那堆钱,忽然想起,这些书还远远不值那把壶。
(14)“骗子!”他喃喃骂了一句。
(15)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治壶。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心里一动,扭头问:“这,是顾先生?”“是啊。”哦,这就是顾景舟。
(16)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17)竟无话可说了。请概括文章7—10段中教授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小说结尾宕开一笔对顾景舟进行描写,请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壶碎”为标题的意蕴。
答: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叙述平淡,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其特色是注重对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 |
B.第5段写雪既是为了烘托两人内心的纯净和友谊的纯洁,也是情节转折点,预示着某种转变。 |
C.小说第一段原本可以删掉,但作者还是交代清楚“忘了是谁”“原本无主”,以示负责。 |
D.小说开头提到教授家书多,与后面教授把这些书全都卖光形成呼应。而一屋子的书,反而远不如一把壶,说明现时的价值观是畸形的。 |
E. 小说结尾感慨“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竟无话可说了”,无言胜有言,深藏着一种无奈、惋惜、失落。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