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 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礼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
C.竹子最终演化成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 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酸玛丽(法)彼特盖
①她的名字是玛丽亚•罗莎,但是在贝叶拉阿尔塔省那偏僻山村中,人人都叫她酸玛丽。她尖酸粗鲁,平胸驼背,满脸皱纹。已经70岁了,仍靠装送松针为生。她每天在她那荒芜的菜园子里采一颗甘蓝和两个土豆做汤,再加一点橄榄油,就是一顿晚餐。饮水要到远处小径旁的抽水井去汲取。
②我是15年前在山村行医时认识酸玛丽的。那时我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看不惯她那粗鲁无礼的样子。她有时不先打招呼就闯入我屋里,伸出一只伤肿的手,不客气地说:“替我治好!”我知道她非常穷,便把药品的样品给她。她拉起黑色寡妇裙,把药品放在腰间系的小布袋里,再把头上的结子系紧,掉头就走,连一声谢谢或再见都不说。我的朋友尼科说:“她是个畜牲。”接着向地上吐口水,表示轻蔑。
③星期日做弥撒时,酸玛丽喃喃背诵祷文,口齿不清,没人听得懂,只是时时用手指画十字。我心想:她有点精神病。
④她开始像蚂蝗似的盯着我。不是说有风湿病,就是说搬木柴把背扭痛了。朋友们告诉我,酸玛丽年轻时赶骡,也替人跑腿送信,搬运东西,挣钱糊口。她很早就结婚,那时长得一定很好看,她有一双淡绿色的杏眼,眸子有玛瑙色斑点。她丈夫是个酒鬼,一星期醉七天,不久就死了。她孤寡无依,独居山村里,成了怪人。
⑤有时,我替她看病时想叫她说说自己的过去:“告诉我……”她立刻把我的话打断: “我不是来闲聊的。你做你该做的事,快点。”我只好闷声不响地替她看病。
⑥那时是8月,天气酷热。黄昏时蟋蟀争鸣,四周一片安闲宁静。只有我心里有点不好受。我和农人汗索、拉巴斯神甫,还有大宅邸里的那位贵族大少爷,站在教堂门前闲谈。其他的人围着我们站着,形成一个人圈。酸玛丽来了,两眼望着前面,丝毫不向两旁顾盼,她的木屐走在鹅卵石路上,嗒嗒作响。她一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有人说:“她连个招呼都不打,真该死!”另一个人喝道:“不要你的钱,至少可以打打招呼!”不知道是真聋还是装聋,她拉拉那块皱巴巴的脏头巾,擦擦眼睛,根本不理我们。那位贵族说:“她越来越糟了。”神甫说:“可怜的女人。”
⑦秋去冬来。我和山村订的合约在初春满期。我也得到通知,应召到非洲去服兵役。不过衙门里的事处处耽搁,直到次年lo月我才开始准备动身。我的小汽车中塞满了箱笼包裹。一大早就有人来送行。大家都来了,只不见乖戾的酸玛丽。车里堆满了东西:香肠、火腿、刚从园子里摘来的鲜果。小引擎吃力地转动,车子爬上最后一道山坡,村中最后一幢房子也在松林后消失了。下坡后一路向南,那是未来的开始,过去的结束。山风清凉,带着令人心醉的草香。转过弯,路中央站着一个人,伸手叫我停车。原来是粗糙瘦弱的酸玛丽。
⑧她的眼睛比芳馨的山风还要清甜。她说:“我从早上6点钟就站在这里,冷得要死,等着向你说声再见。”她弯腰从一块山石后拿起5个鸡蛋,她养的那只母鸡——她唯一的财产——下的5个蛋。她伸手把蛋送来:“医生,我没有别的东西好送给你。”她微笑着。这是我一年多来初次看见她笑。她自己5天没有吃,省下这些鸡蛋。在她的艰苦境遇中,5 个鸡蛋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比阔地主送给我的肥美熏肉贵重得多。
⑨我想谢绝:“车里连一颗松子也放不下了。”她一定不肯收回:“我可不拿回去。”我拿出一只火腿,把鸡蛋放在车里,我原想和她握手,但情不能自已,我们互相拥抱。她流着泪,轻声说:“我喜欢你,我喜欢你!”为掩饰我的情感,我挥舞火腿,笑道:“我如果把这肥重的火腿放在鸡蛋上,就要压碎了。你拿去吃吧,念着我。”这老太婆的眼睛深沉明亮,满是智慧,不以我送她的火腿为施舍。她轻柔而羞怯地用手摸着我的脸:“医生,我爱你像爱我的儿子。”她拿着火腿走了。
⑩我行医至今,从来没有得到一份像酸玛丽在那个充满爱意的早晨送给我的那样美好而珍贵的礼物。请从两个角度阐释“酸玛丽”中“酸”的涵义。(各不超过两个词)
(1)▲(2)▲联系全文,在文章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符合当时的情景。(不超过20个字)
文中有三处写到玛丽的眼睛,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简要说明各自的表达效果。
(1)她有一双淡绿色的杏眼,眸子有玛瑙色斑点。
(2)她的眼睛比芳馨的山风还要清甜。
(3)这老太婆的眼睛深沉明亮,满是智慧。文中多处写到其他村民对酸玛丽的厌恶,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有人认为最后“我行医至今”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般说来,动物的体形越大,它的新陈代谢越慢,寿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大自然如何赋予每种生物不同的新陈代谢速度呢?为什么有些动物注定比其他一些动物短命呢?澳大利亚的比较生理学家赫伯特和艾尔斯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那层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厚、将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的膜——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一切。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而脂质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这些脂质疏水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形成了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细胞膜足以铺满75个足球场。艾尔斯认为,由于细胞膜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而各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正是新陈代射的基础。因此,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的最佳场所。
细胞膜中脂肪酸种类差异很大。根据对不同动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研究,赫伯特发现脂肪酸越是趋于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慢,而脂肪酸越是趋于不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快。
大象的细胞膜只有O.2%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老鼠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象快35倍,它的细胞膜里含有20%的不饱和脂肪酸。鸟类也是如此,其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线性相关。爬行类和两栖类也符合这一模型.,它们由高度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与其动作缓慢和冷血的特性相符。
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动物的寿命就越短。因为那些使膜具有良好流动性和渗透性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攻击,其结果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比那些更为饱和的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恶化和衰老得快。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同时释放出两种讨厌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破坏DNA和蛋白质。
这方面的证据已由西班牙科学家通过相关的膳食实验得出,研究人员将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30%后发现,细胞膜和蛋白质的受损程度提高了50%。这种细胞膜氧化理论或许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限制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鸟类会比和它体形相似的某些哺乳类动物长寿等疑问。
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对生命长短、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细胞膜把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形成独立结构,筑起生命的屏障. |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
C.细胞膜非常薄,而每个人体内细胞膜平铺起来的面积却又相当大。 |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动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不一。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外界物质能否进入细胞以及渗透的速度,所以说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的最佳场所。 |
B.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多有冷血特征。 |
C.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
D.科学家通过控制老鼠的膳食,观察细胞膜和蛋白质受损与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的攻击而氧化,只要清除自由基氧分子就能彻底遏止细胞的衰老。 |
B.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正比,与其寿命长短成反比。 |
C.大象长寿的原因,是它们细胞膜流动性、渗透性差,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使萁新陈代谢速度缓慢。 |
D.限制热量摄人能够保护动物自身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被氧化,从而延长动物寿命。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医人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藏。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地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这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德国慕尼黑大学曼·波克特教授是著名医学家、汉学家,既熟悉西医,又坚持研究中医几十年。他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中国自己不把中医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有文化自卑感。中医是一种内容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医药科学,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
的确,中医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它的理论并不落后,甚至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大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通过“升降出入”,与大自然不断变换物质。以此保持生命的正常状态。人内在脏腑与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平衡协调,这是从生态和谐的角度认识生命。同时,中医学强调“天地之间人最贵”,人是有精神灵魂的,精神寓于形体之内,是形体的主宰,中医的诊疗措施完全是以人为本,望、闻、问、切的诊判方法体现出中医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医学,也实实在在透射出中医包蕴的人文精神。
中医认为人体经常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因此中医说的疾病,多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而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有些疾病已成病灶,中医也强调病灶的可转化性,比如,胸痹虽然略同于冠心病,但是,中医认为它是可通的“痹”。而不是具体病灶形态,一个人的气滞、痰凝、血淤,虽然都可能形成病灶,但中医强调其可散可消,着眼点在可转化,而不是研究病灶内部结构。这样动态辩证的认识疾病,与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生命现象是极为复杂的,疾病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中医重视研究“复杂”,把天时地利,人体素质,饮食劳倦,情志苦欲,治疗反应等等,都纳入进来观察疾病,作疾病判断治疗的依据,而且中医主张在没有形成病灶之前,就要根据征候,辩证论治,推崇“治未病”,而这正是未来医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医药学是一个独特的学术体系,现代中国人还远没有认识到它的优秀价值,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医,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药学,弘扬伟大的中医传统文化。下列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国曼·波克特教授用几十年的研究证明中医是成熟的科学,并将中医相比较,强调中国人有文化自卑感。 |
B.中医说的是疾病,多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崦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即便人体上有病灶,中医也强调其可转化。 |
C.中医推崇“治未病”,是说在人体还没有形成病灶之前,医生就根据人要生病的某种迹象,及时辩证论治。 |
D.中医之所以重视研究“复杂”,是因为人灯生命现象是极为复杂的,疾病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 |
阅读文章,概括中医学理论的内容。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鹭鸶的国境
陈芳明
(1)驱车穿越苟果的田间公路时,惊见一只鹭鸶悠悠飞起。我不得不缓停车子在路边,注视那稀有禽鸟的盘旋。我甚至熄掉引擎,只因为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并且感到震撼。车窗外的白鸟,展翅的姿势何其优游自在,飞翔的速度何其从容不迫。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那白色的鹭骛在绿色的水田巡行低飞。凡是它飞过的地方,都构成一方安详的国度。最后,它停驻在远处的田埂,背景正好是一,瞳幽静、古老的农庄。
(2)白色的鹭鸶,似乎在引导我恢复久已遗忘的记忆。由于它的存在,我才知道自己失去了许多。葱郁的竹林,谦逊的农舍,写意的流水,无私的稻田,一时之间都回到我的眼前。鹭鸶的白翼,竞能负载如此宽幅的风景,竞能唤起那么多失落的岁月,我竟一时无语。它站在那里,旁若无人,睥睨四顾,孤高的站姿,几许鄙夷、几许傲慢的神情,如此自然地把这块土地当作它的领土。面对这白鹭,人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起了自卑。
(3)多年来,我在旅途上不停奔波,不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现在,闯入鹭鸶的国境,我一时竞不知所措。同样的景色,不也存在于我年轻的时光中?那时坐在自己家乡的山头,俯望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我接受过山河的祝福,接受过稻穗的颂赞和乡间农庄的抚慰,它们让我的人格成为芬芳泥土的延续。然后,我怀着一份过人的勇气离开家乡,开始构思人生的理想。在长年的追逐过程中,我渐渐放弃了最初的依靠。而所谓理想,岂非都是一些假想?如果不能与自己的土地相衔接,如果不能救助走向衰微的家乡或负载生养自己的国度,那么对理想的追逐不仅是虚幻,而且也是一种逃避。
(4)鹭鸶再次展翅飞起,在农庄前的低空回旋。它左顾右盼,缓缓控制着速度。暮霭渐渐下降,它的羽毛反而显得更为洁白明亮。然后,绕了两圈,它又回到了原点停驻。我爱极了以这样的角度观察它,我更可同时端详那安逸的农庄:色调灰暗的瓦片,配.合着淡淡的白墙,与屋前的绿色水田构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种颜色的合成,毫不矫情,坦然面对广阔的天地。,无悔无罪的风景,对照了我卑微的内心风景——都市里浮华的颜色,仍暗藏在我内
一角,果然禁不起乡间水田素朴的检验。
(5)偶然路过苗栗,这片我不曾给予丝毫关注的县境,它却让我再一次寻回失去的时光。在不知名的农庄前,鹭鸶成为我全新的隐喻。回到家乡,我以为已经了解故土。可事实是,那样多的未知,我未曾探访。出现在眼前的农庄,矮檐长墙,白屋绿荫,掩藏着一个旧梦,此时的我,应该可以给予新的定义与诠释。逝去的,并不等于全然消失,追寻理想,不必然要放弃旧梦。
(6)苗果平凡的乡间,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
(选自《掌中地图》,有改动)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起了自卑”?请概括其原因。
文章在第(1)、(3)、(4)自然段中均写到“农庄”,这三次从不同角度抒写“农庄”,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第(5)自然段中说:“鹭鸶成为我全新的隐喻。”综观全文,请解释这个隐喻(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的含义并简析本文运用这种隐喻手法的好处。
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墓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曹操墓出土?
千余年来,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2009年末,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发掘2号墓却被认为是曹操墓——高陵。
此墓规模巨大,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其墓室的规格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幸存一些遗物。250余件器物有金、银、铜、铁等多种质地。器类又分铜带钩、铁甲、玉石圭等。这些器物绝大多数非常小,也很粗糙,符合曹操“薄葬”的主张。
此次出土的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因为它们上面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铭文。史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在墓室中,人们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人体,其中,年龄在60岁左右的男性遗骨应该是曹操——文献记载曹操终年为66岁。
此外,该墓位置与文献、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上”的高陵。调查资料显示,西豹祠当时就在今漳河大桥南行一分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1998年,西高穴村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中也记载了魏武帝陵的位置就在这里。
据此,以潘伟斌为首的河南省有关文物考古考家认定这就是迷团重重的曹操高陵。
但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却出言谨慎。他说,据《魏书》载,曹操的夫人死时为70岁,并与曹操合葬于高陵,而现在两县女性遗骸年龄最大的才50岁。另外,现在还不能有力地说明到底是同穴还是并穴,如是并穴,帝边就该有他夫人的墓。将来发掘1号墓时如确认有70岁女性的遗骸结论才能充分。而资深考古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也谈到,虽然《吕氏春秋》说“世无不盗之墓”,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九成以上都被盗过,对那些追缴来的器物的来龙去脉要搞清楚,比如,收缴过程、如何盗掘等,这样可以减少对于器物真伪的争论。潘伟斌等人认定此墓是曹操墓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5个字。
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认定墓主身份的比较重要、可靠的方法,就是考察随葬器物和墓中遗骨。 |
B.依靠历史文献可以非常准确地判定墓葬的地点、墓葬的规模以及墓主的身份。 |
C.王巍之说表明“曹操墓”尚不能盖棺论定,因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还有漏洞。 |
D.蒋赞初希望搞清楚追缴器物的情况,是因为现在假冒古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