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 吟 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而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涉江
李娟
东方蒙蒙发白时,四峰骆驼打好包了。我们的家,全都收拢在这四峰骆驼背上了。骆驼一个连着一个,站在微明的天光里,冷冷清清。
启程了,一开始驼队进行得很慢很慢,羊群更慢。班班和怀特班前前后后地跑着,只有它俩是喜悦的。在北面山谷口开阔的空地上,驼队和羊群分开了。我、妈妈和斯马胡力随着驼队往北走,卡西一个人赶着羊群从东面绕过去。羊群可以过吊桥,但驼队只能涉水淌过额尔齐斯河。
看着卡西孤独的金黄色棉衣越走越微弱,却永远不会消失似的,那么倔犟。很久以后再回头张望,那一点金黄色仍然不灭,在荒莽遥远的山体间缓缓远去。
我们抵达了额尔齐斯河南岸,斯马胡力选了一处水流平缓的地方下水,策马奔向河中心,一路上马蹄踩破浮冰,溅起老高的水花。但他还没到河中心就折了回来,大声喊着:“可以!这里就可以了!”
这条最终汇入北冰洋的蓝绿色大河从东至西横亘眼前,寒气逼人,一川碧玉,可我们都深知它挟天裹地的力量。上下游巨大的落差造成流速的湍急,水流冲击力很大。
妈妈把骆驼之间连接的缰绳又整理了一遍,然后她牵着这串骆驼缓缓下水,跟在斯马胡力后面向对岸泅去。
斯马胡力在河水的轰鸣声中扭头冲我大喊:“李娟,你自己一个人敢过来吗?”我赶紧连说了好几个“不”。他又大喊:“那等着吧!”头也不回地去了。
这边的世界只剩我一人了。天完全亮了。
不,和我在一起留在岸这边的还有怀特班。妈妈他们下水的时候,老狗班班毫不犹豫地也跳下冰层,跟在驼队后面,在浪花中缓慢游动,只冒出一个头来。而怀特班是一般的土狗,不是牧羊犬,从没经历过这种场面,况且还不到一岁。它吓坏了,悲惨地呜鸣着,几次跳下激流,又吓得赶紧跃上岸,一个劲地冲水里的班班不停地吠叫呼喊。
但它一回头,看到我还停留在岸这边,赶紧靠拢过来,绕着我呜咽,似乎我成了它唯一的安慰,唯一的保护人似的。后来也不叫了,卧在我旁边,紧紧守候着我,还以为虽然离开了大家,好歹守住了我。
班班还在河中央艰难地向前,努力稳住身形不让水冲走。但离妈妈他们越来越远了,我以为它力气用尽,渐渐被河水冲走了呢,心提到嗓子眼,忍不住大喊起来:“班班!班班!”终于,它游到了河岸边的水浅处,一下子加快了速度,很快就蹿上了河岸,激动地向妈妈奔去。
这时斯马胡力骑着马下水返回,向我而来。
很久后,斯马胡力靠拢了,他接过我的缰绳,试着领我往前走,浅水的晃动令人突然产生眩晕感,我吓坏了。斯马胡力大笑起来,安慰我不要怕,但我怎么可能不怕,水浅的地方都这么吓人,待会儿到了激流水深处,肯定会坐不稳掉下去的。我死活不肯往前再走一步了。斯马胡力只好牵着我回到岸上,他上了我的马,骑在我马鞍后面,抱着我似的继续前进,一手挽着我的缰绳,一手牵着自己的空马。这下安心多了。
只是还在担心怀特班,回头看时,它绝望地在岸边来回走动,几次伸出爪子试探着想下水,都退了回去。没有希望了。直到我们真的走远了,我又大喊了一声它的名字。它这才猛地冲进水里,拼命向我们游来,我努力地扭头往后看,可惜的是,没游多远,这只笨狗又一次打了退堂鼓,连滚带爬回到岸上。
可能不是它笨,是它了解自己的极限。它和班班是不一样的体质,逞强只会让它丧命的。这可怕的寒冷的大水啊。它不愿意死去,又不愿意离开我们。没有希望了。
没有家的狗多可怜啊,没有家就成了野狗,从此之后它怎么生活呢?刚才它要是跟着卡西的羊群从吊桥那边过来该多好啊!
我胡思乱想着,不知不觉已经快要涉向河心了。河中央的风更猛于两岸,更凉于其他地方。我两条腿抬得高高的放在马背上,但裤子还是湿了一大片。我们正在最危险的河中央,由于心怀对怀特班的悲伤,而冲淡了此刻的惧意。
突然看清对岸广阔的风景,一动不动,深深地静止着。
过了河,斯马胡力又检查了一遍驼队,妈妈还在冲着对岸呼唤着怀特班,一遍又一遍,喊了许久。我们再次整装启程后,沿着河岸向西走了许久。在河的对岸,怀特班也在往西跑,不时停下来隔江遥遥相望、吠叫。它还以为它仍然是和我们在一起的。直到我们在岔路口拐弯向北,才永远地分离。我不敢回头看了。这时候,风又猛烈起来,冰冷的太阳高高升起。
(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文章开头写牧民们准备转场,场面“冷冷清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文章第三段写卡西一人赶着羊群远去的场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对怀特班的深厚感情?请概括说明。
答:
简要分析斯马胡力这一人物形象。
答:
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一项是

A.良渚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B.良渚文化的用玉等级制度。
C.良渚古城的政治地位。
D.良渚文字的发展历程。

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颐和园”和“明代修建的故宫”?
答:

为什么说“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夏夜
夏夜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由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或许他是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夜晚,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一个夜晚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星星点点所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比如说,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一片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一声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并给我讲着小故事。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地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能感动我,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
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深深的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受到一种有力的震撼。什么是和平,什么又是爱,它们不是在高远的天空给了我答案吗?我也就由此而不由自主地憎恨起闪电和暴雨。
世界是和平的,人间原来也是安静的,无数的夏夜就是和平安静的一部分,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子,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体味。而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只是沉默世界中极其微小的一分子,我们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悄无声息,像一个又一个夏夜,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当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偶尔回头一望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
(1)文中“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从文意上看,作者所说的“真正的音乐”指的是什么?
  答:
(2)文中“我也就由此而不由自主地憎恨起闪电和暴雨”,从文意上看,“闪电和暴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
(1)文章第五段对一家人在院子晨乘凉有大段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2)作者围绕“夏夜”主要写了月光和星空,作者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文中说“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综观文意,作者所“眷恋”的是什么,“敬畏”的又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文章的结尾说“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这句话是作者对有着象征意义的“夏夜”最深切的感受,综观全文,“很美很纯的诗”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从仿真到逼真:转瞬显现导演创意
数千白衣武者将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整齐划一;2008个长衣武士击缶传歌,通过拍击精准地显示着倒计时;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快速排列变化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在总计两万人的表演现场,每0.04秒就会发出一个动作指挥口令。当你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精彩表演深深感染时,也许不知道,在张艺谋等导演背后还有个“科技参谋”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简称“仿真编排系统”),它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导演只要说出自己创意,科研人员将具体参数输入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表演同样逼真的效果。它还能实时漫游,也就是说能展示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该项目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丁刚毅介绍说,这次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如果靠真人反复排练来调整表演方案,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系统用途之一是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在此之前,由于排练等动态复杂因素,没人能说出一个方案需要多少人,导演们也常为此争执,现在用软件一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星光”表演中,导演最初估计要5000人,计算机根据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得出最优方案,建议2369人参演。起初,大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信任,排练击缶时找来800人现场排练,结果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  
最令人惊叹的是,开幕式击缶和活字印刷表演如何让上千名表演者的动作如同机器一样准确无误、毫厘不差?科研人员张龙飞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每个演员都有制胜法宝——一张口令表。系统通过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给每个人设定坐标并分区编号,电脑根据站位数据确定灯光动画效果,同时,根据呈现出的三维效果视频,自动化分配各个站位的演员动作,每0.5秒出一张数据图,演员只要拿着动作口令表,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动作就行了。  
导演想法多,创意新,还随时变化,作为“技术参谋”,这套系统实现了全程贴身服务。仿真编排系统还能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并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演出流程、演出人员、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和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这些技术都成功地应用于彩排指挥、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张和平曾感慨:“这就是科技奥运!”  
“该仿真系统能够把一个模糊创意变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方案,把创意、排练方案、呈现形式甚至服装道具等信息管理都融合在一起,利用平台系统综合考虑解决。”丁刚毅说,这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应用仿真技术解决大规模的广场文艺演出,实现了硬件软件与导演创作规律融合。通过这次尝试摸索出大型文艺演出导演创意编排的技术需求,利用人群仿真,探索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同时还形成了奥运会后续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谈到应用前景,丁刚毅非常乐观:“除了大型文艺表演,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据他透露,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以后计划实现到10万人的规模。除了服务于奥运会,这套系统还可以在重大广场仪式活动及今后实战演习、反恐等领域中使用。
(选自《科技日报》2008年8月20日)
以下对“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够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和自动化分配各站位的演员动作。
B.它能够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
C.它充分利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从演出流程、演出人员到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以及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等。  
D.它能实时漫游,即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可展示真人排练的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

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并没有靠想象或采用真人反复排练,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  
B.科研人员将能够体现导演创意的具体参数输入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表演同样逼真的效果。  
C.仿真编排系统能够智能地填充和分布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建议2369人参演“星光”。  
D.导演和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在现场指挥北京奥运会彩排、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仿真编排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尝试,使科研人员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与此同时,还形成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B.在大型文艺表演上,仿真编排系统技术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上,该系统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C.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任意规模。  
D.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计算,认为排练“击缶”需要800人,现场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由此可知仿真系统计算比实际情况还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高原与民歌



20090708

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呜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
②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③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④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太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⑤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⑥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表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颠动起来。
⑦我一下子拨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 “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j匕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予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⑧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结合全文,概括高原和民歌的关系。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②梦在民歌中飞翔。
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文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尾段有什么含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