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面两幅图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求同存异 | B.战略同盟 | C.另起炉灶 | D.睦邻友好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约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
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B.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
C.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秦王、齐王各赐三炉铸钱,右仆射裴寂赐一炉。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这主要表明
A.唐朝初年确定了国家铸币的法定地位和标准 |
B.唐朝初年,秦王、齐王等诸侯有自主铸币的特权 |
C.唐朝铸铜业的显著发展,使货币发行量激增 |
D.隋朝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货币需求量大增 |
汉在秦乡置“三老”基础上,增加了县“三老”。刘邦对选拔县乡“三老”的要求,不仅是要年龄大、学识广,最重要的是要“能率众者”。“三老”选拔说明汉代
A.察举官员注重声望 | B.地方家族势力强大 |
C.不拘一格任命官员 | 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的实施 | B.农耕经济的繁荣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争霸战略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