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⑩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⑾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⑿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⒀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⒁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①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⒂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⒃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⒄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注:①攫(jué):抓,这里是扯的意思。
(选自《时文选粹》)
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双减”政策针对以往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现象,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材料二】“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三】“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等,从而真正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双减”政策出台,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效率,丰富阅读和文体活动内容;减少校外培训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
B. |
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比反对的要多。 |
C. |
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
D. |
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与反对的一样多。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加点的词“减轻”和“加重”为反义词,“书面”和“全面”为同义词。 |
B. |
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示: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
C. |
材料一主要运用列数字、作诠释、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
D. |
材料三中加点的词“在校”可以去掉,因为去掉后,原句意思没有变化。 |
(3)“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者的力量
朱永新
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第三季邀请更多行业代表人物作为节目嘉宾,既有获得“时代楷模”“七一勋章”“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等荣誉的公众人物,也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普通人,嘉宾团队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嘉宾们的声声朗读,让观众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②在第三季节目中,嘉宾们多姿多彩的故事、波澜曲折的经历,成为朗读文本的生命范本;而清新流丽、热情奔放的朗读文本又为他们的人生故事提供生动诠释。诸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深情朗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生物学专家潘文石朗读自己的《野外日记》:“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必须与万物同生共存。”“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含泪朗读她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我会不怕一切艰难险阻,以百倍的热情去完成我的人生诺言,为山里的孩子和百姓们服务,为山里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切!一切!”他们情真意切的朗读和真实精彩的人生,吸引并鼓舞了更多人加入朗读的行列。
③之前,《朗读者》节目在各地推出朗读亭,让普通朗读者读文本、讲故事、诉心声,带动朗读热潮。《朗读者》第三季又推出“一平方米”朗读亭新媒体慢直播活动,通过动态直播、朗读实况、现场采访、连屏互动等方式,打造新的节目类型,进而升级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场大型活动。“献给太空的朗读”就是其中的典型活动,铁凝、王蒙、樊锦诗、朱邦芬、陈和生、张海迪等嘉宾倾情加入,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朗读,送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陪伴他们度过太空时光
④“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朗读者》节目为朗读者树立了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阅读观,以声引读、以声励志、以声铸魂。朗读者通过生动鲜活的个体讲述,传递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全民阅读的时代风尚;让观众在朗读声中感受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让青少年在朗读声中感受多样文化,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不属于嘉宾们朗读相关作品的一项是( )
A. |
《激流三部曲》 |
B. |
《野外日记》 |
C. |
《一封家书》 |
D. |
《朗读者》 |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写《朗读者》第三季邀请更多的节目嘉宾,嘉宾团队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 |
B. |
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C. |
第③段中加点的“进而”一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
D. |
第④段对全文进行总结,照应文章标题,深化中心论点,有很强的启发性。 |
(3)下列名言警句,不能论证读书重要性的一项是( )
A. |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
B.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
C.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
D. |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曾国藩)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古蜀人的艺术创造力
王仁湘
①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让我们了解到古蜀文明的特质所在。大量金、铜、玉、石骨牙类文物遗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考古发现大量形体高大、威严神圣、地域特色浓郁的精美青铜文物,再现了四川先民独特的生存意象与奇幻瑰丽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出古蜀族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
②出土自三星堆二号坑中的青铜立人像经过精心修复,整体形象基本完整,成为三星堆出土青铜造像体量最大的一件文物,十分引人注目。
③青铜高台立人像光华熠熠、气势磅礴,以1:1的比例仿真铸造,如此巨大的青铜立人像,在商周考古中闻所未闻。远观立人铜像体态修长,端正直立,双臂平抬,双手对握为环形,手握之物已失。近观立人铜像,着纹样华丽的冠服,裸露十趾,两足正立。足下是两层高台,装饰4个连接为一体的兽首,兽首作细目翘鼻独角状。这尊铜像巍巍立定在恰以容足的高台上,双手握物,极目远眺,好似在奉献,又好似在默祷,气度庄重肃穆,神情祥和虔诚。
④青铜立人头著筒形高冠,刺簪束发,冠分上下两层。下层饰回纹一周,纹作两排平行。上层为大眼兽面之形,仅为一对带眉毛的大眼睛,耳鼻均无。兽面双目中的两睛略为圆形,处在冠面两侧位置,眼形球体很大,大到涨出眼眶之外。立人冠式为兽面冠,兽面的眉心有一圆形装饰,或以为是太阳象征。太阳是为天眼,兽面的双目与太阳图像同在,立人冠可称为“天目冠”。
⑤立人像方面宽颐,鼻梁高隆;双唇紧闭,两耳外张;重眉舒展,清目极远。坚毅中显露出一种虔诚,和善中透射出一种肃穆,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表情。外角明显翘起的杏仁双目,让人感受到目光炯炯。
⑥立人像冠服所饰纹样繁缛,衮衣绣裳的飘逸华美透过斑驳锈色畅达地放射出来。那些细腻的刻画,将立人本体的高贵表露无遗。立人像身躯挺拔,身穿紧袖内服、半臂式外套和裙式下裳。内衣无领窄缘,长袖短摆,袖长及腕,摆平及胯,向右开衫,腋下系扣。外套为半臂短袖,袖口宽缘,衣摆稍长于内衣,向右开襟。下裳实为裙装,开为前后两片,前高后低,前片平齐过膝,后片叉分及足。在立人像衣外还有一条大带,大带作编织之形,沿外衣缘口左斜跨肩,两端于背后肩胛处结扎。
⑦立人衣裳繁纹满饰,纹样构图取图案化形式,对称工整,有大块单元,也有连续小图,应为锦绣织物。半臂外衣纹样最精,纹样分为两组,以前后中线为界。前后中线构图相同,用相间的一旋一圆的眼形图案组成垂直纹饰带,将外衣中的图案分为左右两组。左侧一组为排列成方阵的4条龙纹,龙纹两两相背,龙爪紧握为拳,龙翅高展,龙鬣飞扬,迅雷疾风,威之武之。右侧一组为竖向平行排列的两排兽面纹,构图简约,稍见眉目而已,春煦秋阳,温之霭之。
⑧下裳前后摆纹样雷同,纹分两段,均为兽面图像。上段为大眼兽面,主体为圆形双目,两眼间有鼻形图案。下段前后各有4张倒置兽面,兽面一般也是只表现双目,但戴有三齿高冠。这样子是兽是人,尚不能判定。
⑨这尊青铜立人像会是谁的雕像?在小国寡民时代,王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号令平民众生的国君,又是统领大小巫师的群巫之长。立人像穿着礼服,手奉祭器,似乎正在主持一次隆重的祭典。立人像身穿衮衣,具有王者身份;又见它立于高台之上,手握神器,同时又具有巫者身份。
⑩我以为三星堆祭祀坑埋藏的是古蜀时代智慧的结晶,那都是古蜀时代独特而精彩的文创作品,是记录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思想的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17日,有删减)
(1) 阅读文章,在插图横线上标注具体名称。(每空限4字)
(2)第⑦段画线句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下面选段放在文中哪一段的后面比较恰当?为什么?
华服之外,立人像身上可能还有过一些佩饰。在两耳下廓有佩戴饰物的透孔,在脑后存有插簪的斜孔,表明立人原本有简单的首饰。在手腕和足踝处,又分别见到环形装饰,可能表现的是手镯和足环。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铜立人像整体形象非常完整,是三星堆出土青铜造像体量最大的一件文物。 |
B. |
立人冠式为兽面冠,兽面的眉心是一个呈圆形的装饰,这个是太阳的象征。 |
C. |
立人像身穿紧袖内服、半臂式外套和裙式下裳,内衣和外套一左一右开襟。 |
D. |
根据衣着和姿势可以推断,立人像既具有王者身份,同时又具有巫者身份。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起去看山
阿来
①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我们便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海拔太高。这时,风停了,月亮升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将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光色纯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屋外的草地上。我躺在睡袋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下属于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道冰川。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顶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我躺在几丛鲜卑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梦似幻。我们骑着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冰川那十几米高的断裂面,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芒。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我听见了。听见了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一匹马走过来,翕动着鼻翼嗅我。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似的语言。
②然后,我就睡着了。
③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④早上醒来,我的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我碰落了灌木丛上的雪,雪落在颈间,那便是清凉刺激的来源。岩石、树木、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一夜酣睡,我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⑤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地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才停住。最漂亮的景色是一个小湖。世界那么安静,曲折的湖岸上是新雪堆出的各种奇异的形状。那些形状是积雪覆盖着的物体造就的。一块岩石,一堆岩石,雪层杜鹃的灌木丛,柏树正在朽腐的树桩,一两枝水生植物的残茎,都造成了不同的积雪形状。纹丝不动的湖水有些深沉。湖水中央是洁白雪峰的倒影。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冰川,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清晰可见。
⑥后来,我还在不同的季节到过四姑娘山。
⑦春天和秋天,不同的植物群落,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调。
⑧春天,万物萌发。那些灌木丛与乔木新生的叶子会如轻雾一般给山野笼罩上深浅不一的绿色,如雾如烟。落叶松氤氲的新绿,白桦树的绿闪烁着蜡质的光芒。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⑨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那么多种的红,那么多种的黄,被灿烂的高原阳光照亮。高原上特别容易产生大大小小的空气对流,那就是大大小小的风,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高潮过后,落叶纷飞,落在蜿蜒的山路上,落在林间,落在溪涧中。路循着溪流,溪流载满落叶。下山,我们回到人间。其间,我们有可能遇到有些惊惶的野生动物,有可能遇见一群血雉,羽翼鲜亮。我们打量它们,它们也想打量我们,但到底还是害怕,便慌慌张张地遁入林间。
⑩当然不能忽略夏天。
⑪所有草木都枝叶繁茂,所有草木都长成了一样的绿色,浩荡、幽深、宽广。阳光落在万物之上,风再来助推,绿与光交相辉映,绿浪翻滚,那是光与色的舞蹈。那时,所有的开花植物都开出了花。那些开花植物都有着庞大的家族。杜鹃花家族、报春花家族、龙胆花家族、马先蒿家族,把所有的林间草地、所有的森林边缘,变成了野花的海洋。还有绿绒蒿家族、金莲花家族、红景天家族,它们都竞相开放,来赴这场夏日的生命盛典。
⑫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晶莹的雪峰在那里,总有蓝天丽日在那里,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我记起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人轻轻碰触我,告诉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压倒了身下看上去更普通的毛茛花。我也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的年轻女士。这就是美的作用。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⑬冬天,雪线压低了。雪地上印满了动物们的足迹。落尽了叶子的森林呈现出一种萧疏之美。
(选自《读者》,2022年7期)
(1)阅读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一】,比较段落中描述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链接材料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2)作者一边描述所见之景,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从第⑫段中摘抄一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3)联系上下文,品读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样”指什么?)
② 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句中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4)选文和【链接材料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二】
四姑娘山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系邛崃山脉中段,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景区核心景点为“三沟四峰”: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幺妹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大姑娘山。幺妹峰是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景区内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85座,终年积雪。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吴敏文
①著名的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说:“我觉得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看到这话,不禁让人击节赞叹。
②什么是节制呢?《文心雕龙·议对》里有“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之说。宋代沈括在《<孟子>解》中说:“人之情无节则流,故长幼贵贱莫不为之节制。”其实,社会生活中,节欲、节食、节声同属节制,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③君子当节欲。欲望是人所共有的,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必然后患无穷。明代的海瑞两袖清风,为民请命,流芳百世;清朝的和珅聚敛无数,富可敌国,但终至殃祸,留下骂名。
④君子当节食。周恩来总理谦谦如玉,有口皆碑。他一生都崇尚节俭,饮食上更是从不讲究。电影《周恩来》中有一个镜头:总理忙于公务误了吃饭时间,到厨房时,师傅急了:“饭菜都没了,如何是好?”总理毫不在乎:“有一个馒头就行啊。”师傅想赶紧做个汤,这时秘书来催,总理顺手拿出干净的手帕,将吃剩的馒头包好,装入小包之中,疾步而去。周总理急匆匆离去的身影,留给观众的是对美德的敬仰。
⑤君子当节声。节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以把事情说清楚为度,为显示水平动辄长篇大论,无异于向听众申请厌恶;二是声音以对方能听清楚为度,无论是大庭广众之中,还是在自己办公室内,哗啦哗啦声震屋瓦,不仅处事不密,而且显得缺少涵养。
⑥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制,西方经典作家同样崇尚节制。著名法国作家蒙田在《论节制》中说:“用力过猛的射手同射不到靶子的射手一样,都命不中靶子。”这几乎就是中国成语“过犹不及”的法国版。蒙田还说:“要是我们怀着过分热切强烈的欲望将美德拥进怀里,这美德就会在我们的搂抱下变成恶行。”节制的哲学讨人喜欢,适当得体,这方面东西方几近相同。
⑦有节制,说话才有分寸。有时一-句话境界全出,有时一句话教养尽显。保持节制,可以藏拙,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精通娴熟;保持节制,可以藏锋,以免刺伤他人乃至累及自身。有节制,做事才会有余地。大凡做事皆难完满,更难周全,有意留白,才显智慧。
⑧有节制,才会在喜悦时保持平静,避免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思之所得并非必得,有同事的帮衬,家人的付出,朋友的相助,以感恩之心敬谢自然,回报社会。有节制,才会在愤怒时保持克制,在克制中反躬自省。思之若是换位,自己说不定反应会更激烈,说不定正是自己的无理,才导致对方的过激反应。
⑨有节制,才会在遇到顺境时保持平和。思之世事不如意者十八九,如意者十一二,自己本是常人,上苍不会特别垂青;于是面对成功,做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有节制,才会在遭遇逆境时保持信心。思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心诚则灵,暴雨之后必有霓虹;于是面对失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⑩节制有为,愿我们言行得体,心静如水,臧否有度,成君子之德。
(选文略有改动)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下列材料放在文中哪一段段尾最合适?为什么?
俗话说: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又说:做事留一线,事后好相见。
(5) 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
选文第①段论述节制对人很重要,也表明做到节制非常困难。 |
B. |
选文第②段借助著作中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节制的内涵和过程。 |
C. |
选文第⑤段从节声包括事情说清、声音适度两方面加以论述。 |
D. |
选文⑦⑧⑨段论述节制好处,并与第⑩段内容形成一一对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