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成果与实践
请回答:(1)“三民主义”的提出者是谁?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哪场伟大革命?
(2)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补全下列表格。
|
事 件 |
意 义 |
革命 |
① |
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 |
② |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
建设 |
“一五”计划 |
③ |
④ |
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
中共八大 |
⑤ |
①
②
③
④
⑤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哪次会议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从20世纪中国重大的思想成果及其实践的历程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感悟?
看下图回答问题:
⑴请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国家。A是,B 是 。(2分)
⑵以B为中心形成的军事集团是。
⑶在同盟国集团中,(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终加入协约国作战。
⑷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带来的后果是导致的爆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言声明:南方的奴隶将得到解放,一旦北方联邦军队进入叛乱区,就解除他们的奴隶枷锁。于是,他将这场内战变成了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北方人的士气更加高涨,南方人的继续顽抗似乎已经是徒劳无益的了。这一宣言鼓励大批奴隶离开他们南方的主人,开创了北方军队征集黑人新兵的新局面。
(1)材料一中“宣言”是指哪部文献?找出材料一中体现“宣言”作用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他”的主要贡献。
材料二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的“法令”是谁签署的?这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材料三“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大久保利通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大久保利通的观点在日本19世纪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改革后,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综上所述,请你概括三个国家的革命或改革的共同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就,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新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体。
(1)写出材料中“全新的政体”的名称,这一“全新的政体”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2)观察材料二图表,写出英国1785年到1845年煤和钢铁年消费量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在此期间,英国发明了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写出这种交通工具的名称和发明者。
材料三 1775年4月19日,新大陆东北部的一声枪响,划破了纯净的天空,改变了这片大陆的历史航道,枪声让这场冲突上升为战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扫清了该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障碍?为巩固“这场战争”的成果又颁布了哪部法律文献?
材料四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4)材料四出自哪部重要文献?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该文献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
19世纪中期以来,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复兴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二:“九十年以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业精力。”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讲话
材料三: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先生”指谁?“先生”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他所创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政党是什么组织?这一政党通过那一机关刊物宣传政治思想?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先进分子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发起了哪一场运动?在这一运动中除了陈独秀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的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官方的新华网17日(2013年4月)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的远海训练编队17日上午在冲绳县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附近海域巡航。……有中国媒体指出,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某个条约的日子。中方认为,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约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新浪军事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为什么说它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所说的日清战争是指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1895年签订的条约是指我国近代史上的哪个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了哪些领土?
(3)材料三反映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状况?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