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同学选用若干个高度相同,不同材料组成的实心柱体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
(1)分析图(a)或(b)或(c),你认为该同学想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从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分析图(a)和(b)和(c),你认为该同学想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从现象及相关条件可知: .
同学们所用的笔,有些在靠近笔端的地方装有一个轻质弹簧(如图1所示).小文和小军各自拿自己装有弹簧的笔玩弹笔游戏.结果发现小军的笔弹得高一些,小文分析:笔弹起的高度与笔内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有关,那么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又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文猜想:
①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它的材料有关;
②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它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1)小文利用两个外形完全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弹簧A和B、一个小钢球、一个轻木块,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此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实验中弹性势能的大小是通过来体现的.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另一个猜想(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
小文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人玻璃和水中.其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一:将光从空气射人玻璃中
(1)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标有角度的圆盘上.如图1所示;
(2)将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圆心O处,激光在O处发生折射.记录人射角和折射角;
(3)逐渐增大入射角,重复步骤(2);
实验所测数据如表格一所示:
表格一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入射角i |
0° |
30° |
45° |
60° |
水中折射角r |
0° |
17° |
24° |
30° |
实验二: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1)将标有角度的圆盘按图2所所示安放;
(2)将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水面O处,激光在O处发生折射,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3)逐渐增大入射角,重复步骤(2);
实验所测数据如表格二所示:
表格二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入射角i |
0° |
30° |
45° |
60° |
玻璃中折射角r |
0° |
22° |
35° |
40° |
分析以上数据可得:
①当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其它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
②当光从空气斜射人玻璃或水中时,折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③当光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不同的介质中时,折射角(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很多同学都喜欢玩橡皮泥,是因为橡皮泥容易捏成各种形状,小萍和小琴想知道橡皮泥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她们决定去实验室测一下.实验室老师给她们提供了以下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量杯、水等.
(1)小萍的方案: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量橡皮泥的密度
实验原理:
主要实验步骤:
①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一块大小合适的橡皮泥的质量m(如图甲所示);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0=18cm3;
③将橡皮泥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V;(如图乙所示)
④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V;
⑤算出橡皮泥的密度ρ.
请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橡皮泥的质量 m/g |
水的体积 V0/cm3 |
橡皮泥和水的总体积V1/cm3 |
橡皮泥的体积 V/cm3 |
橡皮泥的密度 ρ/g•cm﹣3 |
18 |
(2)小琴认为:不用天平,只用量杯(如图丙)和水也可以测出橡皮泥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适量水倒入量杯.读出水的体积为v2;
②将橡皮泥捏成船形,放入量杯,使其漂浮在水面,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为V3,计算橡皮泥的质量m=;(水的密度用表示)
③取出橡皮泥.将它捏成实心体.放入量杯.使它沉人水中.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为v4.算出橡皮泥的体积V;
④计算橡皮泥的密度.
(3)请你仔细观察图中的量筒和量杯,发现了什么?.由此判断,谁的测量结果误差更大些?.
(1)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①实验室常用温度汁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小华某一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该温度值为℃.
②该实验应选用(“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③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2)为了司乘人员的安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为此汽车上安装了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如图甲所示是它的部分电路.司机坐上座位.相当于闭合开关s.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当司机坐上座位.如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不亮.发出提醒.根据以上要求:
①请把指示灯L和开关S1接入电路图甲中的A、B两点间.
②根据完成的电路图,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连线(指示灯用小灯泡代替).
小军通过观察发现,电风扇通电后,它的转速是由慢逐渐变快的。他想: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电风扇的电流时怎样变化的呢?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小军找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其中玩具电风扇的铭牌上标有 “1.5V 0.42W”的字样。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小军实验的实物图电路连接起来。
(2)小军连好实验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发现电风扇通电后转速由慢逐渐变快时,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与电阻通电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差不多。他推测:会不会是因为过程短暂,导致了从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判断不出电流实际变化的情况呢?
小民认为用小灯泡替换电流表会大大改善实验的效果。于是,小军和小民将电流表换成 了小灯泡,同时改用两节电池串联做电源, 重新进行了实验, 观察发现: 刚闭合开关时, 灯泡最亮,之后则逐渐变暗,最后稳定在一个较暗的亮度上。小军和小民的实验表明:“电风扇通电后,通过电风扇的电流变化情况是 。 ”
(3)比较这两次实验,你认为在实验中用电流表和小灯泡来显示电流各有什么好处?在 以后的实验中如果需要,你会怎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