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海岛剑麻
胡明理
当兵来到海岛的第二天上午,班长领我去炮阵地。我们约莫走了半个多钟头的山路,班长用手一指:“到了,小胡,去见见你的炮友吧。”我顺着班长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遍地密密匝匝地长着一种蓝绿色的植物。“这炮阵地在哪儿呀?”我纳闷地对空自语着。班长呵呵笑着,边麻利地用枪刺挑起绿色的帘幕。哇!我眼前忽然露出一个很大的窑洞,一门大炮,威风凛凛地站着。哦!炮阵地原来被这些植物给遮蔽住了,难怪我一时发现不了。
我诧异地问班长:“这是什么植物呀?枝叶坚硬,像一把把刺刀竖着。”
“没见过吧?”班长口气中带着由衷的赞叹:“这叫剑麻,为防止敌人的间谍卫星,我们栽植了这些剑麻,用以伪装阵地。”
  “那为什么非种它,而不种别的树木呢?”我好奇地问。
  “嘿!你没到过海岛,自然不知道这里的气候。”班长指着山脚下波涛滚滚的大海说:“咱们海岛上,海风是咸的,海雾也是咸的。紧靠海边,如种植其他树木,是经不住海风和海雾侵袭的。我们都试种过,就连松树也很难成活,唯有剑麻才挺得住。它不但易种易长,并且不怕病虫害,四季常青……”
  下午,班长带我去我们班的蔬菜地。菜地离营房不远,就在山后的一座山上,这里地势向阳,刮来的海风正好被前面的一座山挡住。班长告诉我,这山原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是一代代老兵把泥土从山下一筐筐背上山,硬是用战士们的肩膀开辟出来的。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登上了山顶。边擦着大汗,边向下俯瞰:只见层层葱绿的辣椒、紫色的茄子、红红的西红柿、雪白的大白菜……宛若一朵朵五彩云霞飘绕山间,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班长拍拍我的肩膀说:“这些蔬菜的种子,可都是战友们从各自的家乡邮过来的。海岛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呵!”
  在下山的路上,我还惊奇地发现:这一层层梯田的堤坝,不是用一块块石头垒成的,而是一排排剑麻手挽手,肩并肩,铜墙铁壁般地屹立着,守护着山上珍贵的泥土……这真神啦!
  晚饭后,我跟着班长去联防村。路过海滩边,我瞧见一群渔家姑娘,正在明亮的月光下娴熟地编着渔网和绳索。班长似乎知道我要问什么,便告诉我,编织的渔网和绳索,用的全是剑麻。
  他还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一件往事。他回忆说:“那是前年八月的一天晚上,风大浪高,渔船都回港了。这天是我站岗。从望远镜中我观察到,停靠在码头的十几条渔船,有一条在海浪的颠簸中,渐离码头漂去。当时我一看不好!肯定是缆绳断了,赶紧发出援救信号。连队火速派出救援小分队直奔码头,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奋战,终于把船拖回了码头。果真是缆绳断了。”
  “那其他船的缆绳为什么没断呢?”我插话问。
   “其他的船,有的缆绳是新换的,有的缆绳则是用剑麻做的!”班长激动地大声说,“这剑麻结的缆绳有一个显著特点——天长日久,不怕海水浸泡、腐蚀……”
  也许刚才班长的话被姑娘们听到了。此刻,从海滩边传来一阵阵咯咯的笑声:“喂!新兵兄弟,知道吗?你们班长来俺岛上,可也是一株剑麻呵……”
  从联防村返回营房,连队的熄灯号刚好吹响。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剑麻的形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浮现。啊!剑麻,我真想伸开双臂与你亲切拥抱呵。班长被我给吵醒了。他跳下床,轻声对我说:“小胡,起来吧,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换岗去。”
  今晚是班长第一次带我站岗。 
  我手握钢枪,紧随其后,与剑麻并肩而立……
(2012年第4期《散文选刊》)
阅读全文,说说剑麻有哪些特点。
                                                                               
                                                                               
试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从文中看,剑麻在海南起着怎样的作用?
                                                                                
                                                                                
说说你对“你们班长来俺岛上,可也是一株剑麻呵……”这句话的理解。
                                                                                
                                                                                
这篇散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于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方面。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4小题。
那一声吆喝
召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2006年4月)
.文章开头“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一句,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
.第3自然段“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
.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腊梅各具有什么特征?
.卖花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文章结尾一段写道:“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小题。
“中国粮仓”里的节水稻
①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中,有一个“中国粮仓”,其中展示着一种“节水稻”。
②你知道节水稻的身世吗?节水稻像青蛙那样既能在水中生,也能在湿润坡地活,真可与青蛙媲美而称为“两栖稻”。这种稻是由上海农业科学院的水稻专家为保护人类家园,根据遗传学规律,采用杂交技术,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来的。
③众所周知,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而我国的农业用水却占总用水量的80%,而种水稻的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70%。国际水稻研究所早已发出警告,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到2025年将面临严重缺水。到那个时候,水稻就会因供水不足而减产,甚至绝收。目前,联合国已把中国列为13个缺水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局面,未雨绸缪,上海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决定培育节水稻。
④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水稻”和“旱稻”有着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生长在沼泽地带的“野生稻”。“野生稻”的子孙们,有的逐渐下水了,有的却跑上了岸,久而久之,在水与旱的条件长期影响下,各自适应了水或旱的环境条件,就成了在许多性质和形状(性状)各不相同的水稻或旱稻。水稻和旱稻虽然在性状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可从决定性状的基本原因(基因)角度分析,真正的基因不同的不多,绝大多数基因还是相同的。基因相同,性状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呢?这是因为水稻和旱稻为适应环境条件而基因表现不同或基因修饰造成的遗传性状,叫做“表观遗传”。因表观遗传不同的两种水稻,如果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就比较容易得到性状之间新组合的后代。科学家根据这个科学分析,从水稻和旱稻中选取了几个基本材料进行了水稻和旱稻的有性杂交,并且从杂交种第2代起就开始根据需要进行了严格的挑选。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05年,他们终于得到了符合要求的“节水稻”。
⑤节水稻一生所需的水量只有水稻的一半,而且这种稻的产量能赶上原来的高产水稻,远远超过旱稻。节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明显比旱稻好,与水稻相比也毫不逊色。节水稻根系比水稻发达而可在坡地种植,受到农民的欢迎。坡地上种植节水稻只要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它就可以完成正常生长周期。
⑥与水稻相比,节水稻无需成天在水中生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农药、肥料对水源的污染。不仅如此,水稻田因泡水过久而引发的甲烷排放也会因改种节水稻而被阻断。许多事实表明,节水稻不仅是名副其实的节水标兵,而且也是环境保护的模范。此外,节水稻从播种到收获,都比较容易实现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⑦科学家们在培育出节水稻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培育出了一批更高产量的节水杂交稻。现在,这些节水杂交稻正在陆续走向祖国大地。
(作者潘从光、曾溢涛,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1期,有删节)
.根据文章第②段,给“节水稻”下个定义。
.根据第③段,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培育节水稻。
.培育节水稻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中国节水稻有什么优势?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②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作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④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回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力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复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作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作品。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⑤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选自《周国平文选集》,海南出版社,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结合全文,理解"读书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句的深刻含义。

3.

.第四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找出其中的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4.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来》中提醒要"乐业",本文作者说要愉快地读书。请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是愉快的事还是苦事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科学家对手指的研究很感兴趣。研究表明,手指的生长和大脑的发育都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并且都与子宫内性激素的水平有关。因此,女性的无名指往往与食指一样长或者更短,男性的无名指则往往长于食指,而左撇子的无名指通常比食指长出许多。最近的研究表明,手指,特别是食指和无名指的长度,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利物浦大学的医学教授约翰·曼宁在他的著作中说,从一个人的手指上可以看出他(她)将来得乳腺癌、心脏病和孤僻症的可能性,这些疾病都可能在胚胎期形成病因,而在成年之后再发作。如果孕妇怀孕期间睾丸素水平较高,生下的孩子就更容易在日后得心脏疾病和孤僻症。同样,雌性激素水平较高的孕妇,所生的女孩食指通常短于无名指,而日后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也较大。

(选自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我们之双方》一文,作者恩里克·科佩里亚斯,有删改)

1.

上面文段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上面文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3.

文段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