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备气体时,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
编号 |
A |
B |
C |
发 生 装 置 |
![]() |
![]() |
![]() |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写编号);
(2)实验室用食盐固体和浓硫酸制氯化氢气体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写编号),写出微热时的反应方程式 ;
(3)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都是强氧化剂,均可将浓盐酸氧化为氯气。
(a) 用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2KMnO4 + 16HCl2KCl + 2MnCl2 + 5Cl2 ↑ + 8H2O
①用“单线桥”在上述方程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②反应中 元素被氧化, 是氧化剂。当有1mol电子转移时,可生成气体 升(标准状态下)。
(b) 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氯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写出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②实验结束清洗仪器时,为了减少烧瓶中残留氯气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向烧瓶中加入的溶液是________,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③;
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A.甲苯、酒精 | B.四氯化碳、苯 | C.汽油、乙酸 | D.汽油、甘油 |
(3)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须经过蒸馏,指出右面实验装置图中的错误之处:
①;
②;
③。
(4)进行上述蒸馏操作时,使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最后晶态碘在里聚集。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
(2)【实验】如下图所示:
a、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b、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c、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
(填:成立、不成立)
b.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Ⅰ
(填:成立、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
用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2)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l/L的原因是;实验中若改用6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填“相等”或“不相等”);
根据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填写以下空白。
(1)除下列提供的仪器外,要完成本实验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是。
(A)托盘天平(包括砝码);(B) 酒精灯;(C) 玻璃棒;(D)坩埚;(E) 干燥器;(F) 石棉网;
(G) 三脚架;(H) 药匙;(I) 坩埚钳。
(2)实验后得到以下数据:
a、加热前质量:W1(容器)=5.4g;W2(容器十晶体)=7.9g;
b、加热后质量:W3(容器十无水硫酸铜)=6.8g。
请写出结晶水含量——质量分数的计算式(用Wl、W2、W3表示):______,
这一结果是偏高还是偏低?_______。
(3)从下列分析中选出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写字母)________。
A.加热前称量时容器未完全干燥 B.最后两次加热后质量相差较大(>0.1g)
C.加热后容器未放入干燥器中冷却 D.加热过程中晶体有少量溅失
(3分)在烧杯或试管里进行固体物质的溶解时,为了加快溶解速度,常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