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史上,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进行了两次合作,现在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两党的高层正在频频接触。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两党合作后,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
(2)抗日战争开始后,两党再次合作,请写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的统一战线的名称。
(3)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联合国的成立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1)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
(2)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编撰《孔子改制考》的目的。

经济发展与时代特色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需新的收入,而终武帝王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过。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艺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时甚至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平。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景德镇的瓷器在当时制瓷工艺尚不发达的欧洲,确实是无上的珍品,因而被欧洲人尊称为“中国器皿”(Chinaware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人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广州的铁锅亦畅销内地、海外以及中亚地区。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1)结合所学和材料一,列举出汉武帝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手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每逢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制度往往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西周封建制度下,主权经由层级的结构,逐级分享,不论王室,或是诸侯,或是卿大夫,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主权。而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资料整理
(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2)根据该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及失败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