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该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 |
C.世界经济第一确立 |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
B.“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
C.“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 |
D.“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
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
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