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期)美国认为,“一个稳定、统一、亲美的中国,会是整个亚洲的关键”。 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在为罗斯福总统出席雅尔塔会议所准备的文件中说:“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它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它必定会成为抑制日本、排斥老殖民主义势力和遏制苏联向亚太地区扩张的有力因素”。 美国支出几十亿美元和派出大批军事顾问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郭新昶《美国西太平洋地区战略透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二战后期美国西太平洋战略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1951年9月8日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签订,并单独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使日本实际上摆脱了被占领状态,同时决定美军长期驻扎日本,日本为美军提供军事基地,日美最终以结盟的方式结束了占领,由敌国变成了盟国。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把日本拉入美国阵营,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条约体系,即人们通常所称的“旧金山体制”,日本在形式上恢复了主权。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出台的影响。
材料三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因为苏联的解体而解散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更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
——范丽萍 《冷战初期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原因探析》
(3)根据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摘自《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中国近代某类企业发展示意图
(1)从图2中 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指出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把图2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教会大学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把现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国,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中国塑造了仿效样板,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大潮。
教会学校虽然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但在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中也成绩斐然。当时的很多教会学校,不仅教授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教会学校自然也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开启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的先河,如被誉为“近代留美第一人”的容闳赴美留学就得到了美国传教士布朗的直接帮助。
——摘编自李铁《历史深处的中国教会大学》
材料二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董雪梅《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会学校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内战,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等习惯性人口迁移特点。从19世纪初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由关内迁到东北的人口就有3000万左右。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目前城市虽然下岗职工多,但他们对从事清洁、泥瓦、家具营建、装卸搬运等脏、累、差的非技术性职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腾出了就业空间。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