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部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
——引自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
材料2 “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
——引自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
材料3 “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
——引自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田康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
回答:
(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是真实的?哪是虚假的?为什么?
(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2和材料3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
(3)依据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驳斥材料3的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

结合史实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战后,同盟国对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不同处理方式,分析说明至今一些日本人不肯承认日本在二战中罪责的主要原因。

帕帕迪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前399年)30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今天的议题有三项: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财务审核。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块,写下名字后,将陶片交给工作人员。帕帕迪不识字,他只好请旁边的一位体面的贵族写,写了谁也不知道。这次获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特森。他的名字一宣布,整个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主持人首先宣布了发言人资格。这时帕帕迪的一个远亲桑拉跳上演讲台,正准备要发表演说,突然听到下面一个声音:“这个殴打父母的不孝之子有什么资格在这儿发言?”原来是帕帕迪在揭发他,桑拉立即在一片骂声中下了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雅典公民享有民主权的条件是什么?公民大会除了排除外邦人外,还有哪些人?
(2)材料中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进行投票的方式叫什么?是谁发明的?其执政期间对雅典民主进程有何贡献?
(3)雅典公民大会的职责是什么?它有什么局限性?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1)为什么说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有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上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是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回答: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归纳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并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谈谈你对材料中费正清观点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