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唐以后,仅靠榜示和里正传达赋役内容难以达到国家和百姓之间的信息通畅。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国家的制税和派役权向基层下移,税制和役法趋向繁杂。在税制方面,租庸调被两税法取代,征税对象由人丁变为资产性的地和户,在人口和土地流转频繁的情况下,基层州县为完成税额不得不对百姓实行摊征,这导致税率经常变化。因此,基层百姓很难搞清楚确切的征收标准。在役法方面,唐前期的力役、杂徭和色役都有国家统一的服役期限,且不役纳资,超限补偿。两税法后,名义上原来的派役都纳入两税,再用役严格“以两税钱自备”,但地方实际还是无偿派役,并且有役即差。原来的时限标准已经消失,百姓服役的负担更趋加重。以上赋役变化的结果是基层征税派役的无序化……因此,基层百姓迫切需要保持自己赋役负担的稳定,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而中央政府对州县无序征收也试图寻求解决的办法,即使基层州县,对胥吏征税派役的舞弊行为也试图加以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由基层百姓持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户帖便应运而生了。
——吴树国《古代“户籍”管理:户贴为什么产生在唐代》
(1)指出两税法后,税制标准有何变化并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2)简析户帖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土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唯一无二之宗旨。试读欧洲历史,观数百年百余年暴君之压制,贵族之侵凌,诚非力争自由不可。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求国群之自由,非合通国之群策群力不可。欲合群策群力,又非人人爱国,人人于国家皆有一部分义务不能。欲人人皆有一部分之义务,因以生爱国之心,非诱之使与闻国事,教之使洞达外情又不可得也。
——严复《群己权界论》(1903)
材料二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之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候官严先生年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主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其意义?
历史的矛盾与悖论(相互矛盾的结论)
问题:
(1)图中“某朝”是指哪个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欧洲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古代和近代史上世界的“中心”曾经出现多次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中国是世界科技发明的中心,产生了四大发明。中国是世界潮流的中心。
材料二欧洲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下解放出来。这是了不起的思想解放,人类的发明创造得以极大地向前推进。然后是启蒙运动,把人从封建王朝中解放出来。这两大思想解放运动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工业化成了世界的中心。而这时中国被边缘化了,大大地落后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变了,“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核心》
(1)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指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潮流中心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如何使欧洲成为世界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