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等待的时候 【美】欧·亨利
黄昏刚降临,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那个安静的公园的偏僻角落。她坐在长椅上看书,一张大网眼的面纱罩住了她的头巾帽和安详恬静的眼睛。昨天同一时间她就来过,还有前天;了解这个情况的年轻人在附近徘徊。
翻页时,姑娘的书从手上滑下,在椅子上一磕,足足滚落一码远。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扑到书上,带着公园里和公共场合盛行一时的风度——彬彬有礼地献殷勤,把书还给它的主人,用悦耳迷人的声调冒险说了句不相干的关于天气的话。
姑娘从容不迫地打量着他,瞅着他整洁平凡的衣服和他没什么特殊表情的容貌。“你高兴的话不妨坐下,”她说,声音低沉爽朗,“光线太暗了,看书不合适。我宁愿聊聊天。”
“你可知道,”他说道,“我很久没有看到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姑娘啦!昨天我就注意到
了你。美丽的小妞?”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个上等女人。我可以原谅你刚才说的话,我请你坐下,如果这一请却招来了你的‘小妞’,那就算我没请过。”
“我衷心请你原谅。”年轻人央求说。
“换个话题吧。现在谈谈这条小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为什么匆忙?他们幸福吗?”
“看看他们确实很有意思,”他顺着她的话说,“这是生活的美妙戏剧。有的去吃晚饭,有的去其他地方。真猜不透他们的身世。”
姑娘说:“我不那样好奇。我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这儿,我才能接近人类伟大、共同、搏动的心脏。我生活中的地位使我永远感不到这种搏动。你猜得出我为什么跟你聊天吗——贵姓?”
“帕肯斯塔格。”年轻人回答。接着,他急切地期待她自报姓氏。
“不能说,”姑娘举起一根纤细的手指,微微一笑,“一说你就知道我的身份了,不让自己的姓名出现在报刊上简直不可能。这张面纱和女仆的帽子掩盖了我的真面目。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想和一个没有被可鄙的财富和虚伪的社会地位所玷污的人谈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厌倦——钱!钱!钱!欢乐、珠宝、旅行、交际,各式各样的奢华叫我腻味透顶。”
“我总是想,”年轻人吞吞吐吐地试探说,“钱准是个好东西。”
“够生活得舒舒服服就行啦。当你有了几百万时,”她做了一个无奈的手势,“叫人生厌的是那种单调。开车兜风,宴会,看戏,舞会,晚餐,一切都镀上了财富的奢靡色彩。有时候,香槟酒杯里冰块的叮当声就几乎让我发疯。”
“你是干哪一行的,帕肯斯塔格先生?”她问道。
“我,”帕金斯达克先生宣称,“在饭馆里干活。”
姑娘稍稍一震。“不是侍者吧?”她问。
“我是出纳员,就在——”他们面前正对着公园的街上有一块耀眼的“饭店”灯光招牌——“那家饭馆。”
“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道。
“我值夜班,”年轻人回答,“再过一小时才上班。可不可以跟你再会面?”
“很难说。也许——不过我可能不再发奇想了。现在得赶快走啦,还有一个宴会。你来这里时也许注意到公园前面拐角的地方有一辆汽车,白色车身的。”
“红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皱着眉头沉思地说。
“对。我总是坐那辆车。皮埃尔在车里等我,他以为我在广场对面的百货大楼买东西。想想这种连自己的司机都不得不欺骗的生活,多么不自由。再见。”
“现在天黑了,”帕肯斯塔格先生说,“公园里都是些粗鲁的人。可不可以陪你——”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始娘坚决地说,“你就等我离开后,在椅子上坐十分钟。再见。”
她在薄暮中迅速而端庄地离开了。年轻人看着她优美的身形走到公园边上的人行道,走向停着那辆汽车的拐角。他不怀好意、毫不犹豫借着公园里的树木的掩护,沿着与她平行的路线,牢牢盯着她。姑娘走到拐角的地方,看了看那辆汽车,然后走过汽车,朝街对面走去,走进了那家有耀眼招牌的饭馆,走到里面某个隐蔽的角落,取下帽子和面纱,坐到出纳员的位置。
年轻人沿着人行道慢慢往回走。在转角上,他脚下碰到了一本小小的平装书,他认出是姑娘刚才看的书,漫不经心地捡起来,看到书名是《新天方夜谭》,仍旧把书扔在草地上,疑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往座垫上一靠,简单地对司机说:“俱乐部,昂里。”
(据王永年译文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轻佻的态度,不怀好意地跟踪那个姑娘,坐汽车到俱乐部等, 说明他属于内心空虚、无所事事的富裕阶层。 |
B.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听到那个年轻人说在饭馆干活,神色略有变化,知道年轻人说了 谎话,却不戳穿,可以看出她宽容而有教养。 |
C.天黑了,为了姑娘安全,年轻人提出护送,却被姑娘坚决拒绝,主要是因为她厌倦 单调不自由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被尊重。 |
D.两个人在谈话中都极力掩盖自己的身份,又巧合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结局是各自 |
回归真实的社会角色,这使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E.小说构思巧妙,对两个人的身份一直秘而不宣,在情节发展中也未曾透露一点情况,
结尾却峰回路转,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拍案叫绝。小说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小说中的“汽车”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作用,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6—18题。
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节选)
傅道彬
我们所说的文学人类学,究竟是一种批评方法,还是一个新的学科?如果它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到底是属于文学还是属于人类学?假如我们把文学人类学看成是文学和人类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的话。那么这样的划分尽可以不断地延伸下去,比如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民俗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等,一门学科真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其实大家说得很热闹的艺术人类学,结构人类学,进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哲学人类学……说到底它们还都没跳出人类学的范畴,人类学提供给其他学科的只能是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不是重新组合成一门新的学科。因此所谓文学人类学准确地说应是“人类学的文学”,也就是说对于文学而言,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新的批评方法,新的文化目光。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人类学的精神实质是博大的世界目光,是科学的论证方法。人类学的目光要求跳出狭隘的地域限制,以一种俯仰天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审视文学审视艺术,它对艺术的审视角度是人类的世界的,这就跳出了中国几千年来学术的偏狭。因为20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研究始终未能摆脱经学的束缚,狭陋的视野使研究者不仅对世界知之甚少,即使是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置若罔闻。而文学人类学带来的是世界的目光,这种深刻的世界目光具有重要意义。
从发源上看,人类学的发展是以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现代学术的兴起为基础的,因此它代表了先进的现代科学证明手段。中国古代的文学研究往往是经验的和感悟式的:有限的证明手段也只能是从文献到文献,就经典论经典。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殷墟的发现拉开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序幕,由此确立了科学的证明方法,这就是王国维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一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文学研究也因此跳出故纸堆而走向广阔的田野,走向鲜活的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向被视为文不雅训的神话传说及宗教民俗都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但必须指出,方法不是万能的,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人类学讲求贯通,但贯通的学术原则必须以博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没有博通的知识而又强作解人,势必变成一堆杂乱材料的堆积,人类学联系的原则结果就变成了相似性的附会。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文学审美性艺术性的忽略。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说破意味是必要的,但决不舱因此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往形式里放置意味——经学的、社会学的,直至宗教学神话学的。人们之所以忽略艺术忽略形式,是因为真正的艺术批评真正的形式批评是艰难的,而愈是如此,我们愈是呼唤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应提倡返归文学返归形式。.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顼是 ( )(3分)
A.什么是文学人类学?作者认为文学人类学应该是文学和人类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准确地说,应是“人类学的文学”。 |
B.“深刻的世界目光”指跳出地域限制,以一种俯仰天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来审视文学和艺术。 |
C.“先进的现代科学证明手段”指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由从文献与经典中获得材料转变为从考古学神话传说及宗教民俗等方面获得材料。 |
D.中国几千年来文学研究者的偏狭就是不懂得“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 |
.文中说“对于文学而言,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新的批评方法,新的文化目光”,根据文意说说“新”在哪里? (6分)
.作者认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米粒的人冬。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羞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咸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6分)
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熱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5分)
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6分)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是怎样表现“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目前已知惟有地球是生命的“诺亚方舟”。地球上的全部有机体,以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统称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奥妙无穷、异彩纷呈的世界,从最小的藻类到最大的蓝鲸,地球上的芸芸众生都有其狭小的环境。
生物在生物圈里不能孤立地生存。在池塘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滋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古老寓言,形象地展示了地球上各种生物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自然正是依靠生物间一定的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不断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并产生一定的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
万物兴歇皆自然。地球上大量的生物和生物之间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彼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无数食物链,编织成一个无形的网络,所有的生物各得其所,共存共荣,组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
然而,自从“小小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数以亿吨计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
进入20世纪,社会高速发展,全球环境恶化的步伐随之加快。科学家忧虑地看到,“地球保护伞”臭氧层出现了空洞,每天都可以听到关于滥伐森林、物种消失、海洋红潮、食物中毒、水质恶化、疾病流行的消息。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飓风、干旱、洪水、林火、飞蝗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享受清洁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地球生物圈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而且与人类生死攸关。因此,人类已经到了非反躬自问不可的时候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地球,审视自己。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然生态平衡。这样,人类的前途才会美好。根据文章内容,下面对有关概念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全部有机体,以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统称生物圈。 |
B.食物链是地球上各种动物彼此间由于摄食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也是各种动物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
C.大自然依靠生物间一定的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不断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并产生一定的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
D.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彼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叫自然生态平衡。 |
对“生物在生物圈里不能孤立地生存”的原因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地球上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
B.生物与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形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而流动和转变。 |
C.无数食物链编织成了一个无形的网络,所有生物在这个网络中各得其所,共存共荣。 |
D.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 |
对“诺亚方舟”的危机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 |
B.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 |
C.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 |
D.飓风、干旱、洪水、林火、飞蝗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作者为什么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答: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文章中两次描写了松涛之声,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作者为什么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答: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文章中两次描写了松涛之声,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