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思想主张的概称。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3)根据材料四,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结合五则材料,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具体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张,语言要精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12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材料三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材料四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五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明,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六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喊这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据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七 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5)民国期间,人们对“她”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6)“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的思想家黄宗羲和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启蒙思想家)对于君主和法治有过以下论述: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所以“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明夷待访录·原君》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二:洛克认为“国王和暴君之间的区别只在于这一点上:国王以法律为他的权力的范围,以公众的福利为他的政府的目的,而暴君则使一切都服从于他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和洛克的政治主张。分别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1871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联邦制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一个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城市”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帝国法律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帝国皇帝为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兼任联邦议会主席,只对皇帝负责。宪法还规定:每个德国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自年满20岁至28岁前应在常备军中服役7年。
(2)根据材料三,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为了建立和维护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和思想任选一个方面说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中国是如何向近代民主转变的。
毛泽东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4)简要指出从筹备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的期间,我国在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10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轨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是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长期以来,它要解决哪些矛盾? 5分
(2)以唐、明两代为例,说说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5分
(3)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4月21电)外交部副部长牵肇星今天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奉命就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参拜靖国神社(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约250万日本军人的牌位,其中包括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中甲级战犯)一事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
——《人民日报))(2002年4月22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有关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参加和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 5分
(2)指出材料二中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及其给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5分
(3)综观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中日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关系的认识。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