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 |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 B. |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 C. |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 D. |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对于下图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 |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扶持”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 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 | B.直接民主的原则 |
|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 D.民主代议制形式 |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但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权性质的变化 | B.主要矛盾的变化 |
| C.国家性质的变化 | D.国际形势的变化 |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
|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