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
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477
元和户数
i00 808
38 618
9l 129
46 116
4l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公元前七一五年(周桓王五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相互交换祊、许二地,天子也只好默许;公元前七一二年(周桓王八年),王室取田于郑,还得用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条件。至于大小奴隶主贵族,从天子到大夫,相互间为了一田一邑引起纠纷的事更是屡见不鲜。公元前五零八年(周简王六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相让,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卻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他自己的“故地”,天子派去的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才取得了晋侯的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
请思考:上述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摘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被轮种。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露田与桑田的不同之处。
(3)北魏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为什么还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

在古代农业的耕作方法上,牛耕的发明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社会生产领域,铁农具逐渐普遍起来。铁农具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这时候牛耕也进一步推广了。当时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说明用牛耕田在那时已经是人们所习见的事情了。
请思考:牛耕的发明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主要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请回答:
(1)这种生产方式是怎样形成的?
(2)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你怎样认识这种生产方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