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雅典公
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
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慢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 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公职人员选拔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做简要评价。(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3)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8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内阁运转程序是:各司、部、院将文件、奏折、报告递交内阁,内阁学士阅读、研究后,在奏折上写出处理意见,通常同时列若干条,交给宦官转承皇帝。皇帝用红笔作出批示,于其中选择一条,一般写“知道了”“准”“照准”。下发司、部、院。如果不赞同其处理意见,就驳回内阁再议。如果皇帝比较懒惰,那么就由宦官做决定。内阁,是顾问性机构,本身无权,只能提处理意见。明朝无宰相,如果把内阁学士看作宰相,那么内阁就应该有直接命令、指示各司、部、院的权力,而内阁没有这个权力。内阁“处理意见”转达到各个部门,必须经过皇帝或皇帝指定的宦官许可。
材料二 英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在国家中所处的政治地位及权力有什么不同?(8分)
(2)你认为二者的基础分别是什么?(4分)
(3)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制已名存实亡。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行不通……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解决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问题……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法国在共和制确立前的政权演变过程如下:法兰西王国(843~1792)(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的确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出现反复较量的原因是什么?较量过程所围绕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10分)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什么比前两个共和国“长寿”?(4分)
(3)英法两国的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充满着曲折性、长期性和反复性,但民主最终取代了专制。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