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
C.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
D.“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
C.魏晋隋唐是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
B.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
C.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克里米亚的光明使者
1820年5月12日,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对英国贵族夫妇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因为她出生的城市繁华而文明,她的妈妈就为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佛罗伦萨·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从小聪明伶俐,心地善良,招人喜爱。她家里养了许多小动物,她每天仔细地照料它们。如果小动物们欢蹦乱跳,她就跟着高兴;如果哪个生病受伤,她就愁得吃不下饭。小猫的腿受了伤,她轻轻地给小猫包扎伤口;小狗的头破了,她又仔细地给小狗涂药;小马生病了,她精心地给小马调料、喂水,就像照顾亲人一样。
她最喜欢的游戏是扮演护士。有一回,布娃娃的手被铁钉勾了一个洞,南丁格尔看到后,马上穿针引线,模仿医护人员的样子,一针一针地修补缝合,还在歪歪扭扭的缝合处,涂上一层药膏,然后,再把布娃娃抱到床上,盖上被子。母亲看她做得有模有样,开玩笑地说:“我的女儿长大以后,如果当护士,一定很优秀。”但她心里却希望女儿能够在文学和音乐方面有所发展。
长大后的南丁格尔,精通英、法、意、德4国语言。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在选择职业时,她放弃了豪华的生活,去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当时,护士这个职业是让人看不起的,她的选择遭到全家人的反对。
然而,南丁格尔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她认为,一个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劳动去减轻别人的痛苦,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她忍受着歧视,坚持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她一生中照顾过无数的病人,为众多处在病痛中的人们带去温暖、爱意和美丽。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大批伤病员因无人照料而悲惨地死去。南丁格尔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组织了一个有38名妇女参加的志愿队,离开伦敦前往克里米亚担任战地救护工作。当时,前线医院的条件十分恶劣,所有的走廊都开设成了病房。病床一个挨一个,拥挤不堪,墙壁与地板沾满血迹和污渍,臭气熏天。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满地泥浆,老鼠成群,到处流窜。伤病员每人每天只能得到500毫升水。
南丁格尔拿出自己积蓄的3万英镑,添置药品和医疗设备。她克服了许多困难,改善医院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她协助医生做手术,为伤病员清洗伤口,替士兵写信,安慰重伤员,调整饮食,清洗衣物……她把伤病员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她常常一天工作20来个小时。夜幕降临后,她还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病区巡回,逐床査看伤病员。她那修长美丽的身影映照在墙上,许多士兵以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对她的敬意,并尊称她为“提灯女神”。
由于她的出色工作,前线伤后的死亡率由40%下降至2%,使全英国的人大为震撼!南丁格尔的业绩传遍了前线的各个战场,士兵们尊她为“克里米亚女神”。他们说:“如果有南丁格尔挂帅,我们就无往而不胜!”很快,国内舆论界也轰动了。但她本人却不以为然,她拒绝报刊登载她的事迹,也不向任何人提供自己照片。她认为,除了拯救英国士兵的生命外,她的使命还在于向公众证明:妇女可以在救死扶伤的护理工作中起重大作用。
1856年4月29日,恢复和平的命令宣布了。当最后一名伤病员离开医院登船回国后,南丁格尔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在这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南丁格尔成为英国方面唯一的荣耀。政府准备了最隆重的仪式,但都被她谢绝了。7月28日,她以史密斯小姐的化名,从君士坦丁堡悄悄地登船。当她身穿黑色长裙,突然出现在茵幽别墅时,老管家华生太太怔住了,好半天才认出她来,声泪俱下地扑过去抱住了她。
正是因为南丁格尔的努力,人们改变了对护士职业的偏见,开始用“白衣天使”来称呼这位圣洁美丽的女士以及她所象征的护士职业。南丁格尔还冲破宗教势力的重重阻扰,在伦敦创办了近代第一所护士学校,写了大量关于医护工作的文章和教材,是现代医护学的创始人。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决定设立“南丁格尔奖章”,以表彰那些志愿献身护理学,并做出卓越贡献的各国优秀护理工作者。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公认的护士最高荣誉奖。
南丁格尔在八十一岁时,因操劳过度而双目失明。在1910年的一个夜晚,这位九十岁的疲惫老人在睡梦中安然长逝。她终生未婚,终生忘我地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护士”这项光荣的事业。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南丁格尔组织志愿队离开伦敦前往克里米亚担任战地救护工作,因为在前线医院更能体现护理工作的意义。 |
B.英国士兵们尊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是因为南丁格尔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为他们点亮了生命之光。 |
C.小时候母亲开玩笑说“我的女儿长大以后,如果当护士,一定很优秀”,母亲的鼓励是南丁格尔成为现代医护学创始人的主要原因。 |
D.人们现在改变了对护士职业的偏见,并尊称护士为“白衣天使”,这美好的称呼正是源于南丁格尔的努力。 |
E.南丁格尔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护士”这项光荣的事业,“南丁格尔奖章”就是国际红十字会专门用来表彰南丁格尔在护理工作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南丁格尔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贵族小姐生活而选择做一名护士?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南丁格尔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光明使者”,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南丁格尔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聪明的鹦鹉
星新一
一天,艾诺先生正在家里发呆,正门响起了通报有客的铃声,有人喊道: “家里有人吗?” 艾诺先生开门一看,来客仿佛是一个推销员,穿着朴素,他站在那里不大开口。
“不知他又是来推销什么货物的,反正还来得及。”艾诺先生本想赶走他,可又没有这样做。原因是那推销员似的汉子,肩上蹲了一只鹦鹉,艾诺思忖:这可有点蹊跷。
艾诺先生看了鹦鹉一眼,鹦鹉便以尖利的嗓音叫道:“您好。”
艾诺先生不由地应酬了一句:“你好。”接着他说:“真有意思,我向来对推销员是采取不欢迎主义的,但是对于独出心裁的你,就区别对待吧!首先对于你想给用户带来快乐的服务精神,表示心悦诚服。”
“您过奖了。”汉子答道。
汉子说话似乎顾虑重重,只说了这么一句,就怯生生地不做声了,艾诺先生催促道: “你是卖什么的推销员吧!”
“啊!”
“那么,你先说一下卖什么好吗?我倒不一定买,可是,可以听听你的介绍。”
“实话说吧!这只鹦鹉便是商品,假如您喜欢的话……”
汉子客气地刚一谈及鹦鹉,鹦鹉立即接下去说:
“我是一只聪明的鹦鹉,买下之后,对您会有好处的……”
由于完全没有想到鹦鹉竟会这样说话,艾诺先生惊讶得瞪圆了眼睛,凝视着鹦鹉,点头赞许道:“越发惊人了。的确聪明,除此之外,它还会说什么吗?”
“哦!会说许多话哩。不管教它说什么,它马上就能记住。”
“那么,让它表演一次吧!”
“哦……”
那汉子吞吞吐吐地正要开口,鹦鹉又用那尖利而清晰的嗓音,抢过汉子的话头说起来,声音比起汉子那蠢笨、含混的语调来,显得格外明快。
“您若是买下我,对您会有许多用途。”
“的确是个了不起的鹦鹉,如此训练有素。我是想要买下,要多少钱?”艾诺先生问道。
那汉子嗫嚅着说了要价,价钱不便宜,但也不是昂贵到艾诺先生买不起的程度,何况它这样能说会道,说不定是个稀世珍宝呢。买下之后,再教它说更多的话,每天的生活就更有趣了。“再便宜点行吗?”
于是双方开始讨价还价。几经商谈,那汉子让价三成,买卖成交,艾诺先生付了钱。
“谢谢。那么,我告辞了。” 汉子接过钱,鞠了一躬,与此同时,那只鹦鹉也抖开翅膀,飞到艾诺先生的肩头。
那汉子走后,艾诺先生回到房间,让鹦鹉蹲在椅子上,一边频频地打量着它,一边自言自语地说:
“那么,教它记住些什么话呢?若是训练得好,它可以看家的,只要教它会喊叫一声“谁”,小偷就会被吓跑的……
于是,艾诺先生朝鹦鹉喊了一声:“谁?”但是,鹦鹉却歪着头一声不响,反复喊过多次,依然如故。
“怎么回事,好像不大对头呀!”
艾诺先生顿生窦疑,两手交叉,沉思了一会,忽然一个令人讨厌的想象出现在脑海,不由地说出声来。
“……嗯,大概是有点轻率了,我似乎被他骗了,应当更详细地查询之后再买才是。刚才那汉子一定是个‘腹话术师’,他让这只毫无本领的鹦鹉蹲在肩上,走门串户,那时自己装成呆子,让鹦鹅扮作聪明的样子,他用腹话术惟妙惟肖地表演,使人误以为是鹦鹉在说话呢,简直骗得太高明了……”
艾诺先生察觉到自己的粗心大意,开始后悔了。
“……倒霉,忘了问那个家伙叫什么名字,住在哪儿,只顾盯着鹦鹅,连他的相貌也没有记住,即使报告警察也无济于事了。真是吃了大亏。怎么补救呢?干脆把这鹦鹉烧吃算了。否则,没法出这口气……” 艾诺先生没完没了地唠叨着,冷不防,那鹦鹉突然又叫起来:“喂!喂!不得无理,你又是烧,又是吃的!老子也不是好惹的!”
艾诺先生吓了一跳,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失灵。
“啊,这家伙会说话呀!还会吓唬人呢。那么,这并不是腹话术的把戏咯!”
“不!不!是腹话术,这一点你没有弄错。”
“你说什么?什么意思?” “我是说,使用腹话术的不是那个汉子,而是老子我。像他那样的笨蛋,不可能会腹话术。会的是我,老子是聪明的鹦鹉哦……”
鹦鹉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实在是过于能说会道了。这太令人无法相信。艾诺先生呆呆地愣住多时,一经恢复常态,惊讶之余,感到不寒而栗。
“真奇怪!哪里像个鹦鹉。神奇地过于聪明,这也讨厌,心情坏了起来,若是饲养这么个东西,不久我也就会像那个汉子,成了个小傻瓜,钱嘛,花就花了吧!趁早给我滚蛋!”
于是,艾诺先生打开了窗子。
“既然这样,我就走了。再见……”
鹦鹉说着便展开翅膀飞了出去,不知飞到哪儿去了。 鹦鹉飞回了自己的家。
“嗨!我回来啦!”
鹦鹉边喊边用嘴叩打窗玻璃,刚才那个呆头呆脑的汉子打开窗子,把鹦鹉迎了进去。那汉子照样一声不响,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
“今天算赚了大钱。喂!那些钱呢?统统都拿出来,放在老子面前,你若在钱数上捣鬼,老子可不饶你!”
鹦鹉一声令下,那汉子顺从地把从艾诺先生手里接过来的钱拿了出来,放到鹦鹉面前。
“太好了,给你两成,余下的归老子。像你这样连话都不会说的笨蛋,能分得点钱,吃上口饭,还不是托老子的福吗!别忘了老子的养育之恩……”
那汉子仍是一声不响。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
“我干了一天活,肚子饿了,赶快给我做好饭好菜去。”
愚蠢的汉子又默默地着手为鹦鹉准备饭菜去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同时这也解释了艾诺先生向来对推销员采取不欢迎态度却对汉子区别对待的原因——对不大开口的汉子好奇。 |
B.“顾虑重重”、“怯生生”、“吞吞吐吐”、“嗫嚅”等词语刻画了汉子表面说话做事唯唯诺诺,实际却是很具城府的人物形象。 |
C.艾诺先生反复多次教鹦鹉喊“谁”,但是鹦鹉却一直歪着头一声不响,表明这只鹦鹉并非是“聪明的”,标题“聪明的鹦鹉”饱含作者的反讽之意。 |
D.文章用了几个自然段的独白描写,来表达艾诺先生对这次买卖的失望与后悔心理,这也是为后文艾诺先生与鹦鹉的矛盾冲突蓄势的。 |
E.文章对鹦鹉的描写可谓形象生动,这和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是分不开的——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描写;既有语言的描写,也有动作的描写。
(2)请你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艾诺先生对鹦鹉的心理变化过程。
(3)艾诺先生让鹦鹉“滚蛋”后,故事也算完整,但文章还是继续以后面的文段来收束全篇。请你分析其妙处。
(4)主人公是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汉子”、艾诺,而是鹦鹉。请结合文章分析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低俗不是通俗
从古至今,通俗文艺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精品,不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且还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影响深远。近些年,从小品、相声、流行歌舞到电视娱乐节目,有的益智,有的针砭时弊,有的改善了人际关系,有的在年节给观众带来欢笑,一次次丰富了我们的舞台和荧屏,其健康的文化功能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通俗效应常常被误以为可以促进点击率、收视率和票房,好像越俗越有人气,于是,通俗成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票房的最佳方式,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点击率,网络可以将审美抛在一边,让八卦代替文化,用感官刺激的视频取代艺术;为了收视率,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被引进被制造出来,一些节目毫无节制,以露丑为审美,以口无遮拦为快意;为了票房,有的作品一定要在剧情中加上些“荤佐料”,而这些内容实际与作品本身并没多少关联。结果,通俗演变为低俗,而低俗最终又滑向恶俗。低俗和恶俗甚至改变了通俗的内涵,将通俗扩大为俗,庸俗成为其本质,以为只有俗才能赢得市场,才能赚钱,才能提高知名度,才能博得眼球。在这一俗再俗的追逐中,社会责任感淡漠了,社会效益被忽略了。
通俗与低俗,区别看似简单,一字之差而已,但如何准确把握,对文艺家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考验素养,考验艺德,考验底线,考验表达功夫。实际上,无论什么节目,只要用欲望取代希望,用单纯感官刺激替代精神快乐,就是低俗。
通俗为的是让作品易懂,但不是哗众取宠;通俗需要的是浅显,但格调绝不能低下;通俗面向市场,但必须坚守底线;通俗可以讲求娱乐,但文化含量不可或缺。当年相声大师侯宝林有很多精彩段子可以吸引亿万人,令人捧腹不止,却意味无穷,不乏深刻含义。前些日子举办了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决赛时采用选手换搭档的方式考察他们的应变能力,结果,有些年轻选手没经验,以为只要逗乐就能博取观众。老一代相声演员石富宽见后,立刻提醒他们,这是低俗,必须换段子。等换好的段子上场表演后,掌声更加热烈,因为笑声之后,人们还获得了知识和启迪。作曲家谷建芬、词作家乔羽,他们的作品都很通俗,但传递出的是情调是纯真是灵秀是悠扬。
低俗的作品,常常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涮,总是喜欢生硬地制造效果,这些恰恰表现出创造的枯竭和思想的贫乏,因为没内容、没价值、没智慧,所以,只得在最无聊最无趣的地方下足功夫。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观众,这种作品最终还是会失去市场。
通俗文化在我国拥有广大的市场,有巨大的施展空间,各种艺术门类所需要的观赏性也为通俗文化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通俗文化更应该讲品质讲内涵,用通俗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真善美,而不是用低俗的手段和内容去招徕去赚钱去提高知名度。
通俗,我们需要;低俗,我们拒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7日)下列各项中关于“通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文艺既有着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特征,也有着健康的文化功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分。 |
B.通俗作品尊重观众,以浅显易懂的通俗形式传递给大家纯真、灵秀与悠扬的心理感受。 |
C.通俗文艺的呈现形式有诸如小品、相声、歌舞、娱乐节目等,它不仅追求感观刺激,取悦观众,而且也追求着真善美的传播。 |
D.通俗作品注重社会责任感,重视社会效益,在我国拥有广大的市场,以及巨大的施展空间。 |
下列不属于“通俗”范畴的一项是
A.于丹的《论语心得》。 |
B.作曲家谷建芬的作品。 |
C.博取观众逗乐的段子。 |
D.易中天品读《三国》之《天下大势》。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所有用欲望取代希望、用单纯感官刺激替代精神快乐的作品,都是低俗作品。 |
B.准确把握作品的通俗与低俗,实际上就是考验文艺家的素养、艺德、底线及表达功夫。 |
C.通俗与低俗的区别在于两者的价值观不同,前者追求品质与内涵,而后者则哗众取宠,没有底线。 |
D.通俗效应因为可以促进点击率、收视率及票房,所以常被用来赢得市场,提高知名度。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在我的家乡,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 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 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 “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有删改)文章写的是故乡的食物,可开头为什么要从“小时读《板桥家书》”写起?
划横线“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中的“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你的家乡有哪些精彩的风俗习惯或美味可口的小吃?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无疑,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也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对戏曲进行改造,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结果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于是,他们转而要求戏曲背离传统,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究其原因,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节选自《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有删改)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能获得发展,是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 |
B.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 |
C.梅兰芳文革时期编演的样板戏,由于不顾观众的需求,没有表现出戏曲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而饱受非议。 |
D.张庚先生认为“五四”并没有创造出新戏剧。究其原因,是没有接受传统文化遗产的滋养,导致戏曲变革的失败。 |
对传统戏曲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紧跟时代的轨迹。 |
B.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 |
C.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 |
D.传统戏曲能够和现代戏曲无缝对接巧妙融合。 |
对“五四”戏曲的变革“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的具体表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求戏曲背离传统甚至主张直接移植西方戏剧。 |
B.认为只有西方戏剧才能完全拯救中国传统戏曲。 |
C.戏曲变革贵在形式的改变,内容是可以传承的。 |
D.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基本上是来源于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