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一个消逝的文明
位于首都北京正北180千米的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个首都。这个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的“草原古都”,曾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距今74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世界的心脏”。1260年,志得意满的忽必烈在此称帝,并定都在此。于是,矗立于茫茫草原上的都城,逐渐成为了一座奇异之城,吸引着万邦来朝。4年之后,忽必烈再次授意,按照元上都的模样,开建元大都——这就是北京城700年前的模板。但令忽必烈没有预料到的是,100多年后的1385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了元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从此再没有恢复,而元上都也逐渐消失。因为辉煌的时刻太过灿烂,骤然消失过后,它成为了地球上所有人猜测不已的一个谜。
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挖掘。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元上都外城西部通过考古钻探发现了500多座房址、8条大型道路及众多支道。城墙、瓮城、城门及大型建筑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见街道、房址及宫城遗迹。由于它建在地势开阔的金莲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构成了草原地带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
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作为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沿用历史最久、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元上都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疆土空前辽阔的消逝了的王朝提供了特殊见证。
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通过,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再度得到世人的关注。
元上都是由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于1256年命人所建,历时3年完工,初名开平府,后几经改扩建。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将其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正式定为元朝都城。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朝的十一位皇帝每年夏季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元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这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的登基大典是在元上都举行。这一时期的元朝疆域辽阔、空前强盛,成为蒙古汗国的鼎盛阶段,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元上都作为元朝的开国都城,接纳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就是忽必烈和他的“金莲川幕府”幕僚。忽必烈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忽必烈时期的“那达慕”、“敖包祭日”等蒙元遗风保留至今。元朝的皇帝,春分时离开元大都北上来元上都,到秋分的时候,他们再南下离开。除了处理政务,他们可以在元上都尽情地狩猎行乐,并举办蒙古风格的传统盛会和祭祀。1385年,元上都被农民起义军攻陷后焚毁,10年后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从此元上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座沉睡在草原上的文化遗址。下列有关元上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元朝的第一个首都,开始时被称为开平府,忽必烈称汗时改名为元上都。 |
B.元上都在公元7世纪前就闻名于世,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元上都有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 |
C.元上都是一处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其接纳的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是忽必烈和他的幕僚。 |
D.元上都在公元1358年被攻陷焚毁,从这年开始,作为元朝标志必城市的元上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上都一直是个谜,令世人难解,即便是通过考古挖掘,人们也不清楚元上都的特点,对此还需要得到更多相关资料才能了解。
B元上都遗址是元代都城系列中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其人类文明价值高,2012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元上都对蒙元王朝来说意义非凡,元朝11位皇帝中有6位在此举行登基仪式,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
D.元大都建成后元上都依然重要,元朝皇帝每年都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元上都处理政务、狩猎以及举办蒙古风格的传统活动。根椐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元上都是在公元1256年由忽必烈命人所建,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几年后命人在现在的北京建造元大都。 |
B.元上都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其建筑风格又影响了元大都的建筑布局,所以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 |
C.考古工作者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挖掘,这个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消逝了的王朝提供了行列特殊见证。 |
D.元上都一直是元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70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世界的心脏”。这一时期元朝国力空前强盛,开创了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豪”为何似曾相识
童 明
“土豪”这个词在2013年可谓大出风头,兴起于网络,火爆于民间,用法日益多元,语义日渐丰富。国外媒体关注,诠释加评论,还将此词纳入牛津英语词典;国内撰文者或追溯到某网络游戏,或将源头归于民间的笑话,或侧重它的讽刺意义。也有人说:这个词收进牛津词典,多少有损我们的民族形象。
“土豪”起死回生,源于“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这句话的流行。此话饱含了国人特有的历史沧桑之感。曾经,“土豪”是农村里为富不仁、欺压乡民的地主。于是,“打土豪,分田地”深得贫民之心,成为革命的口号和实践。而星移斗转,时空变幻,如今“土豪”衣锦还乡,我们却要放下身段,争取和他交朋友。
今天意义上的“土豪”不是过去占有农耕土地的乡村劣绅,而是住在城市里的新富。他们的生活最具现代化标准,也不见得一定欺压任何人。“豪”已不是以前的“豪”法,“土”也不是过去的“土”法。他们究竟是谁呢?国外学者直译为“新富”,而从历史文化的渊源理解则应译为“暴发户”,19世纪则有个比较正式的名称叫“布尔乔亚”。
马克思在二元辩证法的语境里,用“布尔乔亚"(我们译为“资产阶级”),指“普罗阶级”(我们译为“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做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判断。然而,在l9世纪的欧洲文化里,“布尔乔亚”指那些有钱有闲却乏味庸俗的新富。美学判断之下的布尔乔亚是什么样的?指贪婪、虚伪的某些新富,冠冕堂皇却庸俗不堪。布尔乔亚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有钱,却没有审美的兴趣、耐心和能力;他们有钱,善用一切具有商品价值的话语和物品包装自己,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养。
西方思想进入中国驱动我们的现代化,“布尔乔亚”这个词也就成了舶来品。百余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国的布尔乔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矛头有时直指知识分子,直指浪漫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知识”和“浪漫”这两个不属于“布尔乔亚”的特征被张冠李戴。以后,这个寻找悄然终止。一直到现在,我们用“土豪”描述某些新富,还是没有想起“布尔乔亚”这个洋词。
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必然富裕。渐进的、适度的财富积累多是正常的,“暴富”则往往意味着不那么正常。美国人会想到“伟大的盖茨比”那些猫腻。我们呢,也知道种种有特色的方式。所以,才前有“大款”、 “暴发户”这样的词,后有旧词新用的“土豪”。这样思考,2013年“土豪”一词的卷土重来就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西方人l9世纪以来就有的现象,如今我们也有了。世界意义上的现代化终于抵达中国。
刚开始看到外电对“土豪”一种诠释——说当下许多中国人藐视新富,暗中却妒忌——觉得西方人不能理解其中复杂的中国式冷嘲。后来,随着这个词在国内 普及,很多情况下“土豪”原先的讽刺意味荡然无存,只有妒忌。不仅妒忌,还羡慕不已。不仅想和“土豪”做朋友,还恨不得马上变成“土豪”。可见,在商品社 会里,大众文化既有无比的创意,又有媚俗的趋势。应当警惕后者。最大的公约数往往是最低的标准。
民间的旧词新用,意在游戏。而游戏有各种不同:一、仅仅是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二、认真地游戏,因为认真而游戏有了意义;三、忘记了是在游戏,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此等等。
“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如果您也这么说,是想说些什么呢?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有钱却没有审美的兴趣、耐心和能力,善于用具有商品价值的话语和物品包装自己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养是19世纪欧洲文化里的“布尔乔亚”的最大特点。 |
B.“布尔乔亚”一词是舶来品,我们在寻找自己的布尔乔亚过程中,矛头总是直指知识分子和浪漫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知识”和“浪漫”这两个特征被张冠李戴到“布尔乔亚”身上。 |
C.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渐进的、适度的财富积累都是正常的,但是“暴富”则往往不那么正常。 |
D.在商品社会里,大众文化既有无比的创意,也有媚俗的趋势,对于二者,我们应当提高警惕。 |
当今的“土豪”与传统的“土豪”有何不同?
为什么说“土豪似曾相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忘却的魅力
王蒙
⑴记忆是美丽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记忆力。我记得三岁时候夜宿乡村客店听到的马匹嚼草的声音。我记得我的小学老师的面容,她后来到台湾去了,四十六年以后,我们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别喜欢记诗,寂寞时便默诵少年时候便已背下来的李白、李商隐、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苏东坡、辛弃疾、温庭筠……还有刘大白的新诗: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⑵记忆就是人。记忆就是自己。爱情就是一连串共同的、只有两个人能共享分享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记忆的消失。记忆是活着的同义语。活着而忘却等于没活。忘却了的朋友等于没有这个朋友。忘却了的敌意等于没有这个敌意。忘却了的财产等于失去了这个财产。忘却了自己也就等于没有自己。
⑶我已不再年轻,我仍然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我仍然敢与你打赌,拿一首旧体诗来,读上两遍我就可以背诵。我仍然不拒绝学习与背诵新的外文单词。
⑷然而我同样也惊异于自己的忘却。我的“忘性”正在与“记性”平分秋色。
⑸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宁市,中间还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场而闻名中外的巩乃斯河畔的新源县。一九八二年,当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时候,我断然回答朋友的询问说:“不,我没有去过新源。”
⑹“你去过。”朋友说。
⑺“我没去过。”我摇头。
⑻“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坚持。
⑼“不,我的记忆力很好……”我斩钉截铁。
⑽“请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那一年你刚到伊犁,住在农四师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从新源回来,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苏联领事馆。”朋友提醒说。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这么一回事?当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后住在第二招待所,绝对没错儿!连带想起的还有凌晨赶乘长途公共汽车,微明的天色与众多的旅客众多的行李。那种熙熙攘攘的情状是不可能忘记的。但那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了又回来了呢?似乎看到了几间简陋的铺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么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么去了呢?为什么竟一点儿也不记得?
⑾一片空白,全忘却了。
⑿不可思议。然而,这是真的。新源就是这样一个我去过又忘了等于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比没有去过,或者去了牢牢记住然而没有机会再去的地方还要神秘。
⒀我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一篇稿子写完,寄到编辑部,还没有发表出来,已经连题目都忘了(年轻时候我甚至能背诵得下自己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当别人叙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个场合与我打交道的经过的时候,我会眨一眨眼睛,拉长声音说:“噢……”而当我看到一张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时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⒁感谢忘却:人们来了,又走了。记住了,又忘却了,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记。谁,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呢?世界和内心已经都够拥挤的了,而我们,已经记得够多的啦。幸亏有忘却,还带来一点好奇,一点天真,一点莫名的释然和宽慰。待到那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忘却,一切也都把我们忘却的时候,那就是天国啦。 文章第(1)段引用刘大白的新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4)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问句,对文章表达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称颂记忆,结尾却又感谢忘记,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着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干,不做其他事情。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②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内就可被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③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④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
(节选自《像山那样思考》)在第④段中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长期隐藏领略 | B.长期隐射领悟 |
C.长远隐射领略 | D.长远隐藏领悟 |
第③段中“牛群也是如此”和“正因为如此”中的“此”分别指代什么?
请结合文章,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一句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联想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得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内涵。
①(李冰)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②看九寨沟的水,……,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请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
请结合全文探究“水之经典”蕴含了哪些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断魂枪(节选)老舍
王三胜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我陪着。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他看着,准知道没有人敢下来,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王三胜,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看着四围。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紧了紧深月白色的“腰里硬”,把肚子杀进去。给手心一口唾沫,抄起大刀来:
“诸位,王三胜先练趟瞧瞧。不白练,练完了,带着的扔几个;没钱,给喊个好,助助威。好,上眼!”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的说,可是大家全听见了。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啊?”王三胜好似没听明白。
“我说:你——有——功——夫!”老头儿的语气很不得人心。
放下大刀,王三胜随着大家的头往西北看。谁也没看重这个老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王三胜可是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王三胜不怕:他看得出别人有功夫没有,可更相信自己的本事,他是沙子龙手下的大将。
“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胜说得很得体。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地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蹭到场中,把大衫扔在地上,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吧;我呢?”老头子非常地干脆,很像就想动手。
人们全回来了,邻场耍狗熊的无论怎么敲锣也不中用了。
“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老头儿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
王三胜努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儿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王三胜忽然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为躲那对眼睛,王三胜耍了个枪花。老头儿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儿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儿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
场外又是一片彩声。王三胜流了汗,不再去拾枪,努着眼,木在那里。老头儿扔下家伙,拾起大衫,还是拉拉着腿,可是走得很快了。大衫搭在臂上,他过来拍了王三胜一下:“还得练哪,伙计!”
“别走!”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儿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走;收了吧;晚饭我请!” 分条依次概括选文中王三胜的情绪表现。
从老头儿和王三胜比武的情节可以看出两人性格有哪些不同?
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儿的眼睛,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