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
关于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 B.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
C.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 D.东欧各国都通过和平的方式发生了剧变 |
某历史时期西方人把俄国描绘成“魔鬼”。俄国被描绘成这一形象出现于
A.拿破仑战争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D.“冷战”结束后 |
凯恩斯主义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特种萧条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经济主张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
A.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互为表里 |
B.主张以计划经济取代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
C.其根本目的是缓和劳资矛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D.彻底否定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说明:
A.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 B.当时苏联处于战略优势 |
C.赫鲁晓夫在对美国进行军事恫 | D.赫鲁晓夫放弃与美国的竞争,讨好美国 |
回顾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以下哪些因素具有这些作用?:
① 科学技术的发展② 经济力量的增长
③军事实力的对比④重大国际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