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任何社会制度都有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特点,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各自的优劣。……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可,所以,我们的社会制度一定要在文化下运行。”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端的?
(2)叙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发展特点。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 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 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 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并且说:“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 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 19 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权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
社会改革指令 |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
经济改革指令 |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
神道指令 |
国家与神道分离 |
开除公职指令 |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1)材料一中所说的“外来压力”指的是哪些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
(3)据材料三,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4)据材料一、二,列举史实说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