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负重的河流
黄毅
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环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水系,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你再不会见到存在着这么巨大反差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种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遒劲的点画,那个2750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至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势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域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的喟叹。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藏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作者赋予漂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文章第六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易中天——学者还是明星
记者:易老师,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会想到出《帝国的终结》这样一本书?
易中天:读研究生时,我的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在我毕业做硕士论文的时候,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基础做出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因为这篇论文我后来成了大学里的美学老师。为了搞清楚美学,我就去读了心理学;我觉得要讲清楚中国美学就要吃透中国文化,于是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再之后又考虑到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有现实意义的,就谋划《帝国的终结》。
记者:听说您平常讲课的方式很特别,讲到最后是学生在台上,而您在台下?
易中天:我一直认为哲学、人文学科的讲解重要的不是要得出结论,而是给出解释。我讲课是有这么个习惯,最后一堂是“批判会”,学生们都要上台说说我哪里讲得不好,我在台下做笔记然后“答辩”。他们都很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
记者:这种开放性似乎也体现在您的著作中。
易中天: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开放的体系,让读者得不出结论更好。太喜欢下结论是学术研究中最大的问题。过去有关于“李贺是什么主义”的争论,文学史上有个传统就是为文学家分类,比如杜甫写了“三吏”“三别”,大家一想他肯定是现实主义;而李白呢,一会儿梦游这个山、一会儿泛游这个江,肯定是浪漫主义。可到了李贺这里,大家犯难了,争来争去最后只能定性为消极浪漫主义,可后来李贺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这下大家慌了,伟大领袖怎么可能喜欢消极的东西呢,是这种定义不准吧?其实争论“李贺是什么主义”有意义吗?
记者:有学生提到,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缺乏信仰,您是做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怎样理解信仰呢?
易中天:本人无党无派无信仰,我主张平视,不主张“仰”,做人只要有道德底线就可以了。中国人太喜欢用意义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人,其实只要守住一条线,不做坏事,这个社会就很和谐。
记者:曾经看到您的博客,包括听到的一些说法,觉得您本人好像对媒体不太友好?
易中天:前不久有个媒体电话问我,说“易先生,听说刘德华先生非常喜欢您的《品三国》,您怎么看?”我当时想,不论谁喜欢看都是好事啊,我就顺口说“好啊”,可第二天报道出来了,这个记者非要加“易中天得意地说‘好啊’”。我怎么就得意了?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我就是这样的人,如果媒体不友好,那不好意思,看谁比谁更会下套!
记者:可您不觉得您本身就具备成为“话题人物”的天赋吗,比如,大家都知道严嵩是个大奸臣,可您的书中偏偏觉得他是可以被同情的,这个就很容易成为被讨论的话题。还有,陈家林导演说,因为您,新版的《三国演义》拍不成了,这又成了一个讨论的焦点。
易中天:(笑)是吗,我有这种天赋啊?我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过我本来就不主张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名著,要拍这个就要忠于原著,可这样观众又接受不了,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还不如不拍。
记者:复旦演讲前,曾听您提到《色戒》中的台词,您经常看电影吗?怎么看这部电影?
易中天:电影我倒不经常看。可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色戒》争议太多了,所以我看了,而且我看的是完整版,我觉得没有必要删。李安拍得太实在了,是为情节服务了,但并没有为主题服务。“我主张平视,不主张‘仰’”,从文中看,这既是易中天对信仰的理解,也是他的一种学术态度,下列各项中,与此无关的一项是:()
A.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批判自己的见解。 |
B.认为文学史研究中“李贺是什么主义”的讨论无意义。 |
C.不苟同“严嵩是个大奸臣”的历史定论。 |
D.对刘德华喜欢《品三国》感到高兴。 |
下列各项对易中天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教授,易中天在教学上注重教学民主,师生互动。 |
B.认同李白肯定是浪漫主义,但不认同李贺是消极浪漫主义。 |
C.不喜欢用“用意义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人”,在价值观上无信仰。 |
D.担心如果忠于原著拍新版《三国演义》,观众会看不懂。 |
易中天身上具有哪些“明星”特质“?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访谈录”记录采访者与被访者的谈话,实际透露着采访者对被访者的评价与态度。本文中,记者为什么主要认同易中天的“学者”身分?请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物理巨匠的师生情怀
1926年,束星北到美国勤工俭学时,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间他用一年时间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二—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秘之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但对这个来自东亚青年的论文大加赞赏。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这样,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他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的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此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 929年底辗转于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硕士学位。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 l931年“9•18”事变以后,他毅然归国,投笔从戎,抗日救国。由于他在国外知名度高,一踏上国土,就受到政治界、科技界、教育界的盛情接待,连蒋介石也特意召见他。只因他生性刚直,救国心切,谈话中不掩机锋,愤然指斥当局弊政。失去了“飞黄腾达”的机遇,被蒋介石安排到中央军事学校担任物理教官。后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B衰变”这一尖端课题。于是他辞去教官,改任教授。
在浙江大学,束星北誉满校园6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们也争相入座。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句句有招。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完美组合的机体,物质的结构,有着十分有趣的规律性。日后学生们在回忆学习生活时,都说束星北、王淦昌两位同龄教授,不仅志趣相投,性格也一样爽朗热情。他俩常常在讨论问题时,争得面红耳赤。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你慢慢讲”,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妙!妙!”
他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教授。当年,柬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柬星北切意挽留他继续学习物理。后来,李政道在东北因车祸伤腿,电告束星北。束先生又特意派车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恩师之情,说柬老师让他对整体物理有了认识、了解和自信,使他一生受益。
(《新课标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束星北由对“相对论”感兴趣到追随爱因斯坦,乃至拜他为师,可见师生情谊之深。 |
B.爱因斯坦赞扬束星北的两篇论文,从柏林大学争得经费,一度让他成为自己的助手。 |
C.束星北在跟随爱因斯坦学习期间的最大收益之一,是继承了恩师的“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 |
D.“9.18”事变后,束星北打算回国投笔从戎,抗日救国,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 |
文章标题.“物理巨匠的师生情怀”,在文中是指谁对谁的情怀? (3分)
结合文章内容,解说下面两句中的相关内容。(6分)
(1)“探索神秘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秘之灯在远方闪烁。”其中“化开了层层坚冰”与“一盏神秘之灯在远方闪烁”各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2)“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妙!妙!’’,“捶他一拳”是什么意思?表现了束星北什么性格? (3分)根据本文内容回答,科学家走向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
李扬
动辄搬出“专家观点”如今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然而,无可回避的是,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似乎也在大幅度地滑坡。比如,最近有好几件事让人对某些专家学者的所言所行不敢恭维。
在调控政策之手逐渐引导房价理性归位的时候,不少专家学者在许多公开场合发表力挺房价的高论。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先后有两个楼盘恰在此时盛大开盘,房地产商竟推出了“同质化”的气派庆典,不是大搞那种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而是盛情邀请专家学者作现场演讲,请他们在论坛上发布“房价不会下跌”之类的观点。不管说得如何动人,其实都只不过是转弯抹角地引你掏钱罢了。试想,他们跟推销的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
前不久,国内一家专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研究竟然能得出一个“科学结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当这个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诸于世时,立即遭到了各方的质疑。很快,有报道“揭开了盖子”——原来,这个环境研究课题是由一家汽车公司赞助的!此外,在“苏丹红”、“雀巢奶粉”事件风波中,专家的表现忽左忽右,有位学者竞抛出了“一支烟就含多少苏丹红”的袒护之辞,难怪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感言:专家“别卖了科学精神”!
在普通公众的心目中,学者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但以上这些专家学者的表现,更像是表演。这种“专家秀”直接玷污了专家学者得以安身立命的良知道义和学术操守。
专家观点失却公信力的背后,是部分专家与某些利益没有了距离。少数专家学者与开发商等利益团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所谓学术研究的公正与科学自然蜕化变质了。诸如此类的“专家观点”,尽管有“专家”在场,但知识分子葆有的理性与操守却缺席了,这实际上是学术的失语,发生了腐败的“学术寻租”。这些学者凭借自己耀眼的学术头衔,手中的鉴定权、论证权、签字权去堂而皇之地攫取一笔可观的评审费、润笔费、讲课费。但实际上为利益驱使,玩“学钱交易”,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结果是,受利益主宰的专家意见又主宰了不知就里的善良听众。从股市到房市,站在利益集团前面做代言人、吹鼓手的学者专家并不鲜见;还有,某些经济学家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一次次说出“屁股决定脑袋”的误人误市的言论。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愤言提出封杀“社会活动院士”,剑指的正是这类“利益的俘虏”。
如果最信赖的专家把屁股坐到“利”字上去了,日后谁还听专家的话?学者自贱,导致的将是学术自戕、文化自贬。专家不能不自重,要切实担负起专家应有的责任。什么是专家的责任?一是尊重科学的求真而独立的品格,二是全心服务公众的义务。做到了这两点,也就自然远离利益集团的金钱诱惑。
当越来越多的专家走进百姓生活、进入公众视野时,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自律,而且更要善用制度性的他律来共同维护专家观点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只有制度性地剔除那些“利益专家”,实现专家观点的“去功利化”,才能从“专家意见”中聆听到坚守科学精神又为公众服务的“专家观点”,如此既有益于社会又裨益于学术。“他们跟推销的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文章的第二段与第三段列举了某些专家学者成为利益俘虏的所言所行,这些事例是否有堆砌之嫌,为什么?
文章批评了成为“利益俘虏”的专家观点,专家某方面的权威,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你认为作为一名专家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立足道德自强,争取社会正义(节选)
——《我有一个梦想》序
何光沪
①有不少人得出结论说:非暴力主义是软弱的、无效的、注定要失败的。它的两位最著
名的鼓吹者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②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失败了吗?他们用生命去实践的主张是失败的吗?是无效的吗?是软弱的吗?
③就甘地而言,他比任何别的印度领袖都动员了更多的民众,他用最少的人命牺牲赢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功!他以最低的代价,最有效地摧垮了一个统治方式最有效的殖民帝国的长期统治!他那副瘦骨嶙峋的身躯包涵着的精神力量之强大,使得那个作为世界霸主的敌人也肃然起敬!
④就马丁•路德•金而言,他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不但赢得了蒙哥马利城公共汽车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而且赢得了全国全世界对伯明翰市黑人运动的关注和同情;不但胜利地组织了向首都华盛顿的大进军,而且深深地打动了包括总统肯尼迪在内的各阶层白人的心;不但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美国黑人的被歧视地位,而且影响了英国国会通过反种族歧视法和反性别歧视法,从长远来说还促成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崩溃。
⑤至于这些胜利之伟大,以及马丁•路德•金的努力成效之惊人,可以从以下事实略见—斑: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曾在长达三百多年之中被视为当然,被视为有理,所以问题远远不止是法律的禁止与否,而是人们的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否,后一件事情人人都明白是最难做到的。然而人们看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一些大学的白人学生暴乱,会仅仅是因为学校收了几个黑人学生,而在二十世纪结束之前,白人却早已习惯了大量的黑人官员、黑人警察、甚至黑人部长、黑人军队首脑,更不用说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黑人白人的共同活动,甚至已有了不少白人与黑人的通婚;而在二十一世纪开始之际,甚至已有黑人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
⑥就马丁•路德•金个人而言,他不但在生前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而且他的生日早被确立为法定全国假日,这在从国父到各界名人的行列中也极其罕见。最主要的是,他也同甘地一样,不但成了他本国良知的代表,还成了人类良知的代表。而这一切所证明的,恰恰是同样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之强大,恰恰是他和甘地、曼德拉等等所代表的非暴力抵抗的精神力量之强大。
⑦当然,我们已经看到,就马丁•路德•金来说,他的这种精神之强大,是来源于他的基督教信仰。但他认为,基督福音不是个人精神的福利奖券,而是社会公义的实践要求。在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他认为“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⑧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强大到不在乎胜利与否的地步——他领导的运动参加者要遵守的“非暴力十诫”中,有一条是“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强大到视“受苦”为“救赎”,甘愿自己流血牺牲的地步——他说:“要争取自由,必须付出流血的代价,而流的血必须是我们的鲜血……无辜受苦是有救赎力量的。”
⑨这种来自信仰的精神之强大,在马丁•路德•金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就表现为一种道义上的强大或道德上的自强。为他在复杂的处境、艰难的斗争和内心的矛盾中提供了坚如磐石的基础的,正是这种道德自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任何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来说,是经费的或经济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
⑩马丁•路德•金已经去世三十三年了。但是,这本书所提供的他的言行,对于当今的世界来说,不是仍值得思索吗?这些言行所树立的崇高榜样,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不是仍值得效法吗?
(节选自《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简要说明作者在第④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列举马丁•路德•金胜利事实的。
开头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为什么说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对于正义斗争来说“是经费的或经济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
文章最后说“他的言行,对于当今世界来说”,仍然值得思索。结合文意内容和当今世界发展主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宗宪“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署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既然电影和写作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入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内涵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根据文意,补写出文中划线处的句子,语言要形象生动,有一定的文采。
采访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根据文意,请你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
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