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体现在地缘政治不断有热点凸显,有的媒体甚至以“新一轮冷战”来形容当前的国际关系。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一战后美苏冷战的重新关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冷战爆发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持续不断先后出现了“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等三个学派。“正统派”在40~50年代占据主流。他们认为,苏联寻求世界霸权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修正派”在60年代成为主流。他们认为,冷战的爆发应该由美国负责。资本主义的经济需要一个世界体系,而美国的决策者们担心.苏联和其周围的共产党国家会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隔绝,因此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后修正派”于70年代兴起。他们认为,美苏两国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的一系列决策错误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探讨了英国、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在冷战中的作用。
——徐蓝《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进入7 0年代以后,冷战史研究的大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冷战初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在美国等国开始解密,美苏两大国之间“缓和”体制的逐步建立,又抽去了国际关系中冲突性因素的紧迫性。随着国际政治对抗中“常规化”趋势的出现,冷战中意识形态对峙的因素也进一步淡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修正派”开始崛起。……进入90年代以后,苏联及其集团的瓦解又为学者们在不同程度上打开了接触利用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档案资料的大门。与此同时,美国及一些西欧国家的档案资料(尤其是与冷战走向结束的进程有关的资料)也进一步开放。
——陈兼、余伟民《“冷战史新研究”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
材料三 一些当时发生时看似严重的事件,在之后反观时经常被证明为无足轻重;而另一方面,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件的后果得以充分展示,从而这种变化反而会变得举足轻重。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际学术界对冷战起源基本观点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70年代起学术界对冷战责任认定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5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论证材料三中所提到的“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会变得举足轻重”。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研究国际关系史时应注意怎样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乐客》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旁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锺,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材料四: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
(2)依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从材料三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
(4)材料四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战乱频仍,出现“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田之民”的局面。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
——《简明清史》(第一册)
材料二从14世纪中叶时,一些富裕、积极进取的农民合并、圈围自己的条田,也有一些农民圈围公共牧场,这种状况没有造成什么社会动荡。大约从15世纪中叶起,圈地
范围影响扩大。引起了政府关注和调查,结果发现“整个16世纪共有51.6万英亩土地受到圈地法令影响……从而使乡村人口减少”。1607年之后,圈地主要采取了协议圈地的新形式,这种圈地同样侵犯了农民的利益。……18世纪的圈地运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议会颁布了大量的“圈地条例”,乡村掀起了新一轮圈地狂潮。……史家克里德特认为:“圈地运动在乡村社会制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必须寻求某种副业的家庭数量急剧增加了……失去了重要收入来源的小农实际上被迫转入乡村工业。”可见,工地被圈占、分割时,小农们最直接的反映并不是马上背井离乡,向城市迁移,而是尽可能在当地从事纺织、冶铁、木材加工、酿酒等家庭副业。
——《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较早时期的圈地是由羊毛的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因此,土地多半用于放牧。在较后时期中,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生产粮食的需要变得更为重要,因此,被圈占的土地由人们用最新的、最有效的办法加以耕种。这些方法包括用轮作制代替让田地休闲这种浪费土地的旧方法、选育优良种子、用科学培育法改良牛的品种以及研制某些农业机械如马拉的耕耘机和自动的播种机。……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51年5月,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我们的建设方针是什么呢?工农业都要发展。现在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才有原料和粮食,工业才有市场。其次是发展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开始还是要搞一些轻工业。因为轻工业可以赚钱,也容易办些,又不用很多资本。”
——中央文献出版社《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
(1)材料一中,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试分析其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英国圈地运动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圈地的运动的主要影响。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调整土地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陶器的产生,与农业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使到处迁徙的氏族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定居下来,而且使粮食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必须使用一定的炊煮器达到食用的目的。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材料二由于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陶胎较硬、经久耐用的白陶出现,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釉陶和釉色则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学术界视其为原始瓷器,称之为中国瓷器的萌芽。到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原始瓷器,至汉代已完成了从制陶到制瓷的过渡,从而开创了世界瓷器制作的先河。——《浅谈陶瓷》
南朝青瓷莲花尊北朝白瓷壶
材料三
从整个唐代瓷器的烧造来说,由于当时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量较前扩大,因此不论北方和南方,都在大量生产。同时由于原料和烧造制作技法的不同,南北各窑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青瓷和白瓷,都有空前的发展。尤其白瓷,由于瓷土的选练逐渐成为纯白,同时釉汁逐渐施薄,釉药中铁的成分也逐渐减少,使胎骨上的白色反映于表面,这样,由青釉瓷器过渡到白釉瓷器的过程基本完成。——《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
史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三彩唐朝越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从陶器的产生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2)据材料二和所学内容,魏晋时期我国制瓷业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后世有何影响?
(3)魏晋时期制瓷业取得成就的原因有那些?
(4)据材料三,唐朝时陶瓷业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的再起,本来永远不会降临到我们的头上。”结合你对二战的起因和英、美、苏参战的思考,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一:(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方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摘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
材料一:(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炉边谈话”)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英国人民和他们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战争。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
——摘自《罗斯福选集》
回答:
(1)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2)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作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