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所示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电报报文,通报了太和殿(太和门)失火的消息。下列有关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创了国人使用无线电报的先例 |
| B.失火原因和英法联军侵华有关 |
| C.中国的通信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
| D.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 B.全面抗战开始 |
| C.太平洋战争爆发 |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
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
|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 C.居住及租地权 | D.“门户开放”政策 |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
|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
|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