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
|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
下图为河北宣化北魏鲜卑贵族墓中的舞乐佣,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快 |
| B.鲜卑民族娱乐生活丰富 |
| C.当时鲜卑雕塑艺术领先 |
| D.直观感受鲜卑民族生活 |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
| A.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 | B.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
|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 D.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
下图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商业交换,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
| B.方便百姓生活,有助手工生产发展 |
| C.方便物品衡量,有利国家实物分配 |
| D.方便政府税收,强调农业生产地位 |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其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是
| A.壮大秦国兵力 | B.增强经济实力 |
| C.减少改革阻力 | D.削弱三晋民力 |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的政治权利是
| A.参加雅典执政官和十将军选举 |
| B.免除陶片放逐法的惩罚 |
| C.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
| D.有将欠债的生意伙伴收为自己奴隶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