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群有“封面人物特写”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封面。下面是其中的四次。图一:上面的小字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图二:上面的小字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光的青龙。图三:1971年,左上角的文字是:“中国人来了”。图四:1972年,封面文字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
图一 1951年 图二 1954年 图三 1971年 图四 1972年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图一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 ②图二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③图三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④图四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使用的能源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一伟大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牛顿的三大定律 |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
C.量子论和相对论 | D.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 |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 陈独秀说:“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这表明他们
A.开始结合本国国情研究实际问题 | B.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和肯定 |
C.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缺陷和不足 | D.严重脱离群众,提不出科学纲领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声称:“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下列文章与陈独秀认为的“科学”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处世观 | D.“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 |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 | 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 |
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 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
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民主共和的要求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