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朕欲……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由此可知,这位皇帝准备

A.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B.设内阁,置六部
C.效仿唐代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制度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至明清之时已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启蒙色彩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传习录》记载:“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材料表述的是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观点为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进学则在致知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