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
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足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M省2010年对1 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劳动者求职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今天的文化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同时也看到这样一些文化现象:(1)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人情超越了社会公平甚至法律(2)邪教思想依然在传播(3)很多年轻一代生活态度极其不端正(4)崇洋媚外,鼓吹全盘西化(5)低俗文化大行其道等等。一句话我们的文化生活“喜”、“忧”并存。
材料二: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发展动力强劲;现代传媒的科技力量,对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赞赏它们的正面效应时,同时也深受其害。
问题:如何解决当前文化“喜”、“忧”并存的复杂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二: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倒退。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决定了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
(1)请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合理性。
材料二: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即“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要善于把握内在逻辑,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究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
(2)结合材料二,分析韩愈的读书法包含了哪些辩证法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根据辩证唯物论的有关方法论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新常态。
材料二: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的道理。

材料一:纵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自主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08年的220. 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98. 8亿元,年均增长22. 6%;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1年的39%提高到2012年的51.7%。中微子振荡第三种形式、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黑格斯粒子等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科技创新发展丰富了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使表达和倾听更加贴近;科技发展振奋了国人的精神,航母入列、“神九”飞天、“蛟龙”入海……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
材料三:2014年8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我们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率先攻坚克难,在推进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勇于先行,努力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为国家多做贡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国家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依据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上海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