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材料二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3)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4)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圆明圆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轮奂辉煌,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
——《西书中关于焚毁圆明园纪事》
材料二瓦德西:所有中国此次所收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亦属不少。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 》
阅读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回答中国近代备受屈辱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三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赞同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做法?材料二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2)材料三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怎样的针对性措施?
(3)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社会转型方面的主要影响。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总结过:“故康氏之尊孔,并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为所震惊于西俗者尊之,特日西俗者所有,孔子也有之而已。”所以,在他的设计中,立孔教也好,托古改制也罢,会给政治变法带来更多的合理性依据,甚至可以赢得保守知识分子的赞同。
材料二“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
“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我设计的这件服装,有人就用我的名字来称呼它,叫‘中山装’。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扣子,这是让人们记住,永远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我们的‘民族、民权、民生’——就是三民主义。”
——选自《孙中山演讲录》
材料三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材料四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请回答:
(1)西方启蒙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传播西学的武器。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理论宣传的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其实践结果有何不同?(2分)
(2)你是否认同材料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3)材料四中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有哪些?谈谈你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

(15分)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该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以下四则材料。
起源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复兴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发展
材料三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得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成熟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2分)
(2)材料二、三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2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以上四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1分)说明你的理由。(2分)

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2分)并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