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回顾过去,警示未来,指引中国的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 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简要评价。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2)指出材料二中米德博士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种评价的依据。
材料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 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 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开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
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
消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折射出时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实际上,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尼尔·弗格森《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
材料四 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
(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初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
(2)概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而中国却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失之交臂,中外差距加大,请分析原因。
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新政”说:“今天国家正对没有特权的人进行保护,增加国民收入,并把此项收入更公正地分配给各类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商企业的参与者和创立……现在,这个国家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
——《今天美国的问题》
材料三而自里根始,美国进行了所谓的放松管制,从航空业开始,电信、电力、运输等行业,接二连三地进行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私有化,取消市场准入的禁令,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该产业,而无须行政审批,这样就引入了竞争,打破以前的行政垄断。
——《历史上英、俄经济政策概览》
材料四要结束这种僵持的停顿、放任自流的时代,一个复兴的新时代已经开始。……让我们下定决心,使政府成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进行“大胆而持久试验”的地方,成为一个面向未来而不是留恋过去的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五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百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
——摘自《列宁全集》第三卷
请回答:
(1) 材料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该思想对英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罗斯福新政期间,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结合史实分析这种“角色”所取得的效果。(5分)
(3)根据材料二、三回答,里根政府的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一改革产生了什么效果?(3分) (4)有人把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2分)
(5)材料五反映的是什么经济体制? 与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该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请用相关史实说明其优越性。(4分)
(6)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1921年 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 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你从该漫画所获取的信息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发起华盛顿会议的目的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是尊王攘夷的功臣——曾在尊王倒幕时期借给尊王派1千块钱。他在1871年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了三菱。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拨赠给其13艘轮船。1875年,当局将所有官船卖给三菱,并在15年内给予其巨额“航线补助金”。当年,日本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的两个月时间里,三菱公司就赚了40万日元。当局还扶持三菱兼并日本中小航运公司、排挤外国航运公司,垄断日本近海和亚洲海上运输。1875年,当局以3.31万元收购了一家破产企业的18艘轮船,转给三菱。后来又贷款11万元让三菱收购了一家美国轮船公司的航线、船只及其在日本的财产。
1877年西南战争期间,三菱从政府取得运输军需的垄断权和70万元贷款。三菱用这笔钱进口了十艘轮船。整个西南战争的政府军费开支约4、5千万,其中1500万付给了三菱。三菱还依靠雄厚的财力和政府扶持,开办银行、造船厂、炼铁厂等等,成为一大财阀。不应忽视的是,不论是发展军工产业还是民用产业、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明治政府都非常重视一个原则:“日本领导者们恐怕日本在经济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而没有引进外资。但是他们认为,通过聘请外籍人员的办法来输入外国技术是没有危险的,于是用高薪聘用了外籍人员。
——据许华《盛世之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菱公司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三菱公司发展历程,说明明治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