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地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月4日中央扩大
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
材料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三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堕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四 武汉大学法学院马克昌教授今天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3)依据材料四,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有什么新的特点。
(4)结合四则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吏》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可以解散它,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比较明朝内阁与前代中书省的权力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异同点。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有学者认为,荷兰在17世纪确立海上霸权的经验是:“贸易产生财富,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财富,财富就能转化为舰队和军队;如果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舰队和军队就能增强国力。”
材料二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道光二十一二(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富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无甚碍。”
材料三 20世纪初,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利于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内部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列强军事侵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试结合“二战”后到今的历史,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各举二例说明“太平洋时代”到来的重要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大批失业和挨饿的工人陷入绝望的地步,以致发生公开的暴动……数以千计的人群涌到赛克斯公司的工厂,冲进室内,捣毁了所有的织布机……同样在普雷斯敦、罗契台尔也发生了类似的捣毁织布机的风潮。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恩格斯空前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的无产阶级是能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他们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了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恩格斯的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一书的基本思想。
——列宁《弗里德里斯·恩格斯》
(1)依据材料一分析圣西门等人与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2)材料三谈到的工人运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工人运动有何区别?
(3)这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何关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德国的幼儿园在F.W.A.福禄贝尔推动下有很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以普鲁士地区为例,1867—1881年间新建的学校达6000多所。而职业教育与实科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马立志《成功的教育》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教育处于世界领先的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这些改革措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采铜的历史非常悠久。
材料1:青铜是铜、锡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
材料2:《左传》记载:“国之大事,惟(祭)祀与(兵)戎。”
材料3:夏商周三代都城屡次迁移。为发现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与迁移的原因,某学者制作了如下示意图。
图例△ 都城●铜矿产地◆锡矿产地
观察图,概括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