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①②③句。
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独具匠心。请你分析这个标题在小说中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幸福一小时
奚同发
远远地站在那所大学门前,一直给工友神侃这是“我的大学”的杨小一心里怵怵的。舍不得花钱坐公交车的他,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虽然前些日子落了场雪,路面打滑,嘴里哈着白腾腾的雾气,但他的全身都热呼呼的。
其实小一来这座城市主要是想看看自己当年最想上的大学是啥样子。那所大学是他几年来天南海北打工的精神支柱。
扛了三个月的水泥沙包,在工友们一再请求下,包工头给每人发了50元零用钱。小一用30元在街头三轮车上买到一件棉衣。那天下午,他休了半天工,要穿着新衣服去看“我的大学”。
那所大学太气派了!那高楼、那道路、那残存些许落雪的绿草坪、那些仍然苍翠的大树,都让小一充满自豪。我的娘啊,这就是“我的大学”!
“干什么的?说你呢!”
呵斥声把美滋滋算盘着回去如何向工友们炫耀的小一吓了一跳,离大门十来米远保安就冲他喊。还真负责,瞧,“我的大学”连门口保安都比别的地方负责。毕竟心里有点怵,他磨磨蹭蹭过去,掏出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吸的烟递过去,怯怯地说,想进校园看看。保安乜斜了一眼他手里的烟,并没有接,“哼”了一声,说:“不行,学校是能乱看的?”
说了许多好话,最后杨小一不得不郑重地表示:到这座城市打工就是为了能来看看“我的大学”。保安突然笑出一句:“你的大学?”
话说到这儿,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失望至极的他决然转身,仅仅走了两三步,寻思着,就这样走了?不行。再次面对学校,他发现学校西墙外是农田,突然喜上眉梢。
他要沿校园外墙走一圈。墙外的农田里有积雪,一踩两脚泥。他顾不得许多,仰着脖颈,脚尖点地行走,目光贪婪地尽可能伸向一人多高的围墙里面:高耸的教学楼、幽静的小树林……
树丛阻挡了视线,小一急匆匆往前小跑,突然发现了围墙上的一个缺口,想都没想,他就从那儿跳了进去。“咚”的一声,躺在地上的小一全身泥水,原来缺口里侧是一片低洼,一滑一摔,疼得他叫出了声。望一眼斜西的太阳,他咬着牙急急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向不远处的水泥大道。没想到,刚接近路边,正好有个保安迎上来问:你怎么回事?小一忙说,我跳墙进来,只想看看学校,没别的意思……
听他这么说,回过神儿的保安上去就扭住了他,一句也不听他解释。在保安室里,他那狼狈样显然被当成了贼,两手抱头蹲在墙角,裤带也被抽去。几人轮番审讯,说他如果再不老实就交给派出所。半个多小时也没审出什么,保安们对他放行了,并警告他不许再来,若再抓住,就怎么怎么样。
一名保安带他走向大门。此时的杨小一觉得很美气,心里暗暗地宣布:“我的大学”旅游正式开始。虽然受了罪,却能亲自走在校园里,幸福啊!望着学生们谈笑着从身边经过,他想,如果当年不是爹有病,家里没有钱,或许他就跟这些学生们一样。但此念头转瞬即逝,他如饥似渴地东张西望,教学楼、餐厅、实验楼、足球场、湖水……恨不得把这些都装进自己眼里。他很满足,“我的大学”比想象得还漂亮。
出门时,刚走过的笔直的大道上已不见了那个带他的保安的影子,门口还是原来的那个保安。他一眼就认出了小一,责问:你没登记怎么进去的?瞧你身上,咋回事?一看你就不是好人。门卫大声召唤同伴,杨小一又一次双手抱头蹲在保安室的墙角。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5期,有改动)
请根据小说内容,谈一谈“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的原因。
答: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杨小一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答:
对于文中保安对待杨小一的态度和做法,人们有不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以“幸福一小时”为题目。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
网络电影
互联网已经把触角伸向了传统的娱乐方式——人们只需用鼠标点击几下,有如电影宽银幕般效果的网络电影就会扑面而来。越来越多背负工作重压的上班族开始把每天上网看电影作为日常生活习惯,因为能在院线放映的电影毕竟有限。网络电影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播放时间为5分钟,最长也不超过30分钟。从3年前火爆网络的《大史记1、2、3》到前年的《网络惊魂》,从那些“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玩’字”的博客电影再到今天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春运帝国》,与传统电影相比,“免费”两个字是其所向披靡的有力武器,因为网络电影绕过了电影公司的发行渠道,直接也网友见面,不再像以往的影院电影那样,可以大把大把从观众腰包里掏银子。
从免费到收费,网络电影正经历着从自娱自乐走向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蜕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电影院线、音像制品等传统媒体外,这种纯粹为网络制作的电影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观影方式?他最终又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呢?
网络电影几乎贯穿着同样特色的主题,那就是颠覆传统、反叛主流,在风格和剧情上都更加接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且处处可见针砭时弊的冷幽默,另一方面,网络电影又以“无知者无畏”的气魄,向那些享誉全球的知名导演或制片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老鼠爱大米》、《芙蓉姐姐》、《山城上班族》到以博客为平台实现新媒体试验的《这一刻》,网络电影一直走在娱乐时尚的最前沿,尽管很多创作者都像高晓松一样,“并没有想用这个电影来赚钱”,但《小强历险记》主创之一王小峰说,已经有好几个网站找他们谈过发行的事,拍这部电影时损坏了一些道具,能赚回来当然是好事。
博客电影频道更是出资金给有兴趣的网民拍短片,或者花钱买断好的短片。对于好的博客电影,他们还准备进行推广,将其拍摄成长片,进入电影的商业渠道。在他们看来网络电影的制作和宣传成本都比较低,收回成本和赚钱的机会则更多,网络电影的出现,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各种玩票性质的短片在网上人气高涨,大有和传统电影争食的架势。就像目前流行的文化快餐一样,网络电影的兴起,打破了电影制作的神秘感,把电影拉入了草根阶层,变成了纯粹的娱乐,门槛降低了,谁都可以参与、可以投票、可以成名。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网络电影还处于普及阶段,只是敞开大门让大家随便玩,让大家先知道这个新生事物,接下来,随着网络电影质量的提高、投资的增大,收费在所难免,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网络电影发展有两种结果,要么喧嚣一时、昙花一现,要么发展成为特殊类型的电影短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营销教研室的陈冠认为。虽然只是首次拍摄网络电影,高晓松表示自己一直热衷于高科技,并相信未来的一切无论是创作,发行甚至观众反馈都将与网络有关。而在传统院线看来,说威胁还为时过早,因为在高科技社会,媒体自然是越来越多,但这只是各显神通,顺应潮流,毕竟,在电影的发展史上,网络电影并不是大银屏的第一个“敌手”。对于网络电影的发行是否会与传统发行模式发生冲突,《故事无双》投资方的态度似乎更加客观:“新旧媒体的形式将来肯定是并存的,就像电视至今无法取代电影一样,传统影视剧也是新媒体难以取代的。不过。未来的媒体受众将会越来越细分,因为多种观映方式只是为观众提供了不同渠道和途径的选择权。“虽然时下的这些网上短片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视觉效果都不够成熟,尽管有观众坚持认为在大银幕上看的才是真正的电影,毋庸置疑的是,网络电影的自由度为年轻导演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使得那些想当导演或制片人的影迷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依据原文,下列对“网络电影“的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电影只在网络上播放,时间短,其播放时间为5~30分钟,并且收看效果较好。
B.免费是网络电影最大的特点,因为省去了电影公司的发行渠道,可直接与网友见面。
C.网络电影主题鲜明,风格幽默冷峻,贴近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受到上班族的欢迎。
D.娱乐化、自由宽松是网络电影重要特征,它为观众、演员、导演提供了诸多机会。

不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  )

A.网络电影通过网站发行,对于制作者和发行人来说既能娱乐又能赚钱,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情。
B.和传统电影相比,网络电影制作成本低,给了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其实验作用兼具先锋特色。
C.对于好的博客电影,博客电影频道准备将其由短片扩展成长片,在网络上推广网络电影的商业价值。
D.网络电影因科技含量高而发展成为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短片,为观众提供了不同途径的选择权。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纯粹为网络制作的电影短片影响着人们的观映方式,低门槛下暗藏着商机。
B.网络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普及率的提高,必将分传统电影一杯羹。
C.网络电影和传统电影各具特色,现在说前者对后者构成了威胁,还为时过早。
D.大银幕电影不会被其它媒体所取代,因为电影需要安静的环境和艺术氛围。

阅读下面文章
等 雪
唐 敏
1这是我在上海,遇到一场大雪后听说的事,上海是一座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是一座人满为患、疲乏和苍老的大城市,但我却听到了这个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等雪。当然,说雪在等雪的人说得极为简单。江南大城市里的雪是留不长久的,像无数匆匆路过上海的外地人,雪过上一夜,至多两夜便离去了。这次雪下来三天了,屋顶上还停满了雪,于是说话的上海人望望窗外的雪,说:“呵,雪在等雪呢。”这种说法像清澈的冷风吹过我的心头,清凉得异常醒目。于是我问:“雪怎么会等雪呢?”好几个人回答我:“哪,是这样的,它也要找个伴呢,等下场雪来了一同去。”
2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雪不是为人类预兆丰年的,也不是人类粮食——庄稼的被子,更不是天上落下来的面粉或糯米粉。雪就是雪,雪等的盼的是当,与人类无关。雪的思维就是如此简单,如同它简单的传说。这传说如此精确地表达了雪的心情,因为江南的雪是短暂的,再也没有比江南的雪要等雪伴更困难的事了,所以江南的雪的爱情故事,才会埋藏在毫无自然气息的大都市上海之中。
3雪对我是亲切的。我在农村插队时,遇到过一场南方罕见的大雪。下雪的那夜,我独自一人睡在农民土屋的楼上。所谓楼上,就是人字梁的三脚架里,三脚架的空洞处,用竹篾条粗心地挡一挡。早上醒来时,屋外一片灿烂的睛光,我以为太阳出来了。仔细一看,天还早,是强烈的雪光唤醒了我。从人字梁的三角形大洞外边,飘进来无声的小雪花,它们停在我的被子上,停在楼板上,停在我乌黑的头发上,除了我的脸上,雪停不住,化成湿湿的潮气。一层绒毛般轻盈的、极薄的雪盖住了我。小雪花一落到我的脸上,就像被烫了一下,它尖尖的角便刺我一下,想跳开去,但已经融化了。我清楚地看着它们六角形的花样,在瞬间消逝。我还用眼角斜斜地看着自己头发上的那层发着蓝色光芒的薄雪,我不敢动一动,怕破坏了雪对我的抚爱和打扮。当我最终不得不起身时,长头发披落下来,我的脸和脖颈第一次感到了头发是这样的冷,冷得彻骨的清凉。雪妆一下子全消失了,在我的身上化成热的雾气。
4不过,那时候我还根本不懂雪会等雪的传说,我只是奇怪雪是最冷的东西,却表现出最火热的情绪。当时我明白的只是一件事,明白了为什么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会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童年看戏的时候,最想不通的就是热血化雪的联想是如何得到的。原来,雪真的是热的。
5不过,我常叹息雪的热情太短暂,带来的却是长时间的寒冷。由于寒冷过于强大,以至人们彻底忘记了雪的热情,一谈起雪,都说冷。现在听到了等雪的传说,我沉默良久,世界上能让肉体感觉到的热,都是会消逝的。不消逝的热是不能用人的手来感觉的。不消逝的是等,是盼,江南是温湿之地,雪像梦一样容易消逝,就是这样的雪,在短暂的生命中还不放弃等待和盼望,雪真是世界上最热情的造物。
6于是我热切地盼望眼前的这场雪真能等到下一场雪。每天我都注视着屋顶上日渐消瘦的雪,每天都没有再下雪,雪病了,发黄、发黑,像枯萎下去的植物。它的伴还没来。雪渐渐地少下去,小下去,像一位乘船远去的朋友。到最后在最冷的朝北的瓦檐缝里,雪消失了,但是雪的伴还是没有来。这情景好像看着一个活人渐渐地死去,好像合上一本书,雪等雪的经历就这样变成传说,留在人们的口中。
7的确,并非所有的盼望都能如愿,但这场雪坚持了这么久才消融殆尽,它把等和盼留在上海的每个屋顶,就像它最初降临的样子。在整个冬季里,这份等待和盼望的热情都不会走。
8记得在大雪化尽的前夜,夜半我惊醒过来,因为我听到了暴雨一样的声音,这强烈、急骤的雨声只有炎热的夏季才会有,而且玻璃窗上真实无妄地溅满了夏季暴雨那样饱满的雨珠。我渐渐明白过来,这是在化雪。雪如此要强,就是融化也在夜晚无人时。雪没有等到雪,它是难过的,当它不得不孤单地离去时,它痛哭了,它最后的眼泪还是那样滚烫,像夏天的暴雨。(选自《中国当代散文》,有删改)
文章说“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6分)
(1)这个传说好在哪里?(3分)
(2)作者为什么说“想不到”?(3分)
作者详写在农村插队时遇到大雪的经历,意图是什么?(6分)
在“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赋予雪哪些品质?(6分)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借“雪化”这一简单的自然景观,赋予雪以感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艺术形象。
B.文章在赞美“雪等雪”这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的同时,对上海人满为患、缺乏自然气息的现状也流露出了一些不满情绪。
C.从“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明白了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为什么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
D.“病了”“发黄”“发黑”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在等待伙伴时那种因焦灼而渐渐憔悴的形态。

E.文章结尾描绘了一幅“夜半雪化”图,大雪等雪未得而“痛哭”,让人顿生爱怜之情,同时对没来之雪感到气愤。

阅读下面的文字
社会环境主要是上层建筑范畴的内容。什么是社会环境呢?社会环境通常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通常的解释显然是偏重于物质的社会环境,而对精神的社会环境有所忽视。现实社会中,社会环境除了物质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内容更丰富的应当是涉及广泛的精神因素。
社会环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即所谓城市环境、工业环境等“硬”环境,而且包括人的大脑之内的意识等所有精神因素在内的所谓“软”环境;不仅包括家庭、单位等内部环境,而且包括与此相对应的外部环境等等。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交织在一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如地理概念,究竟是自然环境的范畴还是社会环境的范畴?按照通常的说法,地理是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情况。前一部分明确是自然环境,而后一部分说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实际就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有机体,而其中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
事实上,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不是一回事。在纯地理环境之上已经覆盖了许多精神的内容,自然的山水草木上面本质的东西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发达程度等等,这就完全是社会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作为自然环境,只能是纯自然的部分,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地球乃至宇宙之间生而有之,并非包括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有所作为的部分。一切经过人类社会“雕琢”甚至已经赋予她特定含义之后的“环境”,就不再是自然环境,而成为社会环境。
对原文第4段“雕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进行的创造。
B.是指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纯地理环境之上所作的“覆盖”。
C.是指人类社会赋予自然环境以特定含义的行为。
D.是指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类对地球乃至宇宙的一切“作为”。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环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在社会环境之中。
B.所谓“软环境”包括以下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商业信誉、治安状况、教育水准等。
C.由于经过人类社会的“雕琢”,今天的地理环境已不再是自然环境,而成为社会环境。
D.纯地理环境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自然界生而有之的,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一切自然环境终将印上人类活动的痕迹,纯自然环境将不复存在。
B.现在讲某地投资环境如何,包括自然环境(如山川、气候等因素),但主要指社会环境。
C.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措施。
D.自然环境的优劣(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农业气候等)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政治制度。

阅读下文(共12分)
泰山赋
李木生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又在反复地翻检二十世纪,并将其永远保鲜地存入记忆之中。任谁也无法动摇它,更不能贿赂它,泰山就这样不动声色却又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加上人类易于遗忘的天性,有时会使历史面目全非,甚至会让现实也黑白颠倒。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它无言地裸露着真实,千年万年,永不改变。
英雄云涌的世纪,它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
更多的是萎琐的时代。萎琐的时代里,它更加不屈不挠地矗立着,让似乎决定一切的统治者看着,到底还有一个站着的;也让跪着的灵魂领略站着的美丽。
泰山在萎琐的时代里呼唤英雄,并信心十足地等待英雄时代的到来。
新的世纪已风驰电掣般地赶来,我们是让风弹奏泰山挂满瀑琴的情怀,还是听泰山那凝重的呼唤?
泰山上的第一块刻石,是立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的秦泰山刻石。碑文为李斯所书。泰山曾经眼睁睁地看着“利欲”二字,怎样地把李斯从一个站立的巨人,变成一团跪着的侏儒。
当秦王下令逐斥各国人才的时候,是李斯挺身而出,直面威烈的秦王,上了千言的《谏逐客书》。也许上书的时候是跪着的,但是他的灵魂却是昂着的。秦王听取了他的意见,团结天下人才,统一了天下。这时的李斯,是巨人的李斯。但是一己的利欲把他的心灵薰瘫了。在秦始皇一命归西,一国命运生死存亡的关头,李斯屈服于赵高的利诱和威逼,弃国家利益于不顾,矫诏政变,让凶残的胡亥登基,最终堕落成一个与赵高为伍的小人。
李斯之后才一百多年,在比秦始皇还厉害的汉武帝的强权政治下,司马迁,将一个知识分子的傲岸身躯,站进了《史记》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一部比整个王朝值钱百倍的史诗,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个泰山般站立者的形象。
在过去的岁月里,站立的泰山曾蒙受了无数的羞辱。它曾被历代封禅的帝王涂抹得神鬼莫辨,面目全非。但是泰山以沉默相抗,并且不屈地屹立着。站着的泰山,数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覆灭。
从喜马拉雅山到泰山,中国有一道道屹立的山脉,从屈原到鲁迅,中国有一尊尊站立的知识分子,从陈胜吴广到抗日军人,中国有一群群站立的民众。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新的世纪,跪着的人与跪着的民族是无法生存的。
时移世易,静观一切又洞悉一切的泰山,从没有四大皆空的幻灭,更没有颓丧。它存在着,与无垠的宇宙一样存在着,与纤如尘埃的百姓一样存在着,热烈的,向上的,像天空一样晴朗,像大地一样深厚。
如果中华民族是一艘劈浪冲涛的伟船,泰山就是这伟船的巨桅了。中国文化各种流派在这里分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汇集重铸。泰山之西,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鲁文化。泰山之南,是以屈原诗骚和黄老之学为基调的楚文化。泰山之东,是经学、兵家杂以黄老之说的齐文化。非岱岳之雄峙,无以成其中国文化的分界;非岱岳之恢弘,不能融铸中国文化的魂脉。
泰山,曾和人类共同经历着一世世生活的沉重和磨难,但它仍然天天以自己屹立的身躯,豁然撑起无垠的天幕,接生旭日,报告光明与希望,也向世界袒开天幕样无垠辽阔的胸襟和胸襟中无比自由的心。
黎明,站在地球之巅的泰山,为宇宙司晨!
文章第一段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结合文意,理解下面的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泰山在萎琐的时代里呼唤英雄”中“萎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样的时代?
“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如果中华民族是一艘劈浪冲涛的伟船,泰山就是这伟船的巨桅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