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低于8%,这是八年来第一次。对此,总理认为,这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主动降速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将陆续在全国中小学和网吧等公共场所计算机上安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软件。
(1)有同学认为:“强行安装‘绿坝’做法侵犯了中学生的上网自由。”请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网上有许多围绕“阳光网络伴我成长”主题的“网络心语”,如:“网络像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给我营养,给我力量。”请围绕“阳光网络伴我成长”主题,学写一则网络心语,并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其依据。
材料一:我国经济总量及主要资源消耗占全球的比重
GDP占全球的比重 |
原油 |
原煤 |
铁矿石 |
钢材 |
氧化铝 |
水泥 |
4.1% |
7.4% |
31% |
30% |
27% |
25% |
40% |
注:现阶段,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而我国目前50%以上的铁矿石、60%以上的氧化铝和40%的原油要依靠进口。
材料二:我国企业的科技研究、开发和投入情况
规模以上企业 |
大中型企业 |
小型企业 |
发达国家企业 |
|
开展科研活动的企业数量在同类企业中的比重 |
11.9% |
38.4% |
9.0% |
|
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 |
0.56% |
0.71% |
/ |
平均8%以上 |
注: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80%以上,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39%左右。
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揭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主办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50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候选人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让我们为之感动和自豪。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有利于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优秀品德,共同营造崇尚先进、学习选进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1)这一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坚持的核心和原则是什么?
(2)材料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表现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我们应如何学习道德榜样、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科学发展战略。下图中的箭头a、b分别表示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下表为苏北某县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表(部分)。
据图表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江苏省内人口流动方向,以及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苏北某县建设工业园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为推动该县可持续发展,开发区计划对新迁入的企业设置相应的门槛,请对门槛设置的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设。
阅读材料二、三,完成(3)—(4)题。
材料二环境能源问题从资本主义早期就开始积累,到20世纪50年代,弊端逐渐显示出来,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公害。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
、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使人们觉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正日益成为人类的共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生存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原因。建立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认识的基础上,人类的发展观逐渐发生了什么变化?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是怎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其改革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的?
材料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和全国人民的重大举措。目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面展开。
(5)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
材料五山东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决定在2009年要做好如下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就业。完善社会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增加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
(6)据材料五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山东省政府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2004年到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采取了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政策;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用于兴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和图1、图2的联系。
材料三“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影响,农业生产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好成绩,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农业农村发展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新形势,果断采取措施,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结合材料三,说明党和国家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形势制定政策的?
(3)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三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