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两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土地裸露,山体风化,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有改动)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几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至少写出两条)
文段一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早在周朝时,燕诸侯国就定都北京,称之为“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它就成为历朝历代把守的重镇。不仅如此,辽、金、元、明、清均在此建都。古老的北京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全城从南到北贯穿一条长8公里的中轴线,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太庙与社稷坛)的城市设计形式,以紫禁城为中心严整规划,构建了既有对称平面布局,又有立体造型的建筑模式。这不仅是中国古都的典范,而且在世界城建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北京历来都以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这里有天下奇观万里长城,世界之最皇宫建筑群。美不胜收的古典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坛庙、帝陵、古塔等不胜枚举。十渡、龙庆峡、石花洞等神奇的自然景观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四”运动等众多的史迹纪念地,引得众多游客徜徉其间。北京以古迹之多、园林之秀、山水之胜而饮誉中外。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在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加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与国际交往的舞台,是中国与世界的重要交汇点。古老的北京、现代的北京和国际的北京正在有机地融合,以巨人的步伐昂首挺进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
但人们也注意到,最近几年,北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过快增长产生了许多的社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房价居高不下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唱道“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请结合文段一的内容,概括出人们最爱北京的原因。(3分)
阅读文段,说说画线句“是与国际交往的舞台,是中国与世界的重要交汇点”是怎样体现语言表达逻辑性的。
阅读《黄山绝壁松》,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进取……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黄山景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下联:绝壁松说说第④段画线句“苍鹰也不去那里”有哪些言外之意。
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50字)
(共9分)
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①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外国人是康乃馨,国人则往往是忘忧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慈母爱,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
②孝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③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
④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⑤何为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
⑥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而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冲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
⑦继承和弘扬孝文化,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孝的内核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将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孝的内核之二是“敬畏”。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孝文化倡导的就是我们要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我们对孝文化应当秉承十分谨慎的态度,肩负应有的责任。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祖辈的教育,对后世子孙有何影响,我们都应当深思熟虑。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孝文化,我们民族孝的正能量就会随之提升,迷心逐物的现代病也将得到根治。这是我们在当今社会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根本意义。
⑧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弘扬孝文化。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析第⑦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辨证地谈一谈你对吴猛作法的认识。
【链接材料】
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为了让父亲睡好,吴猛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
阅读《守“拙”求进》,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0分)
守“拙”求进
①在中国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讲的就是对拙的推崇。的确,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②守拙体现为一种坚韧执著的生活态度。“”,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读书求学之拙。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不下苦功、不打牢基础,就不可能采撷到成功的果实。
③。院士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干部的楷模王彦生被誉为坚持原则、淡泊名利、拙于交际的老实人。凡勤于正事者大都会“拙于人事”,他们并非交际能力差,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这样的拙不仅使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也使他们远离诱惑、超凡脱俗,站在了人生的高界。
④可见,守拙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方法。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章,享其果实。
⑤与拙相对应的是巧。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排斥巧,但巧应该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无数拙的积累。一些人梦想成功,却不愿与拙为伍,而偏爱与巧同行。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甚至干出种种弄虚作假的勾当。不仅于事无补、与成功无缘,最后还把做人的原则和本分也丢了,弄得个被人不齿的结果。
⑥所以说,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求进。如是,我们不仅会获得内心的宁静,抵达心中的梦想,不经意间自己也会成为一道风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2分)
A.春华秋实 |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C.滴水穿石 |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观点的话。
第⑤段中,作者针对“巧”有哪些看法?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段一
①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还要早。在史前时代,古人就知道用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走过的路线等。据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地上用线划、简单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在陶片上的地图。
②每一幅地图,都是利用点、线、面组成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对这些点、线、面组成的符号的解释,叫做图例;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叫做注记。符号系统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独有的语言。地图是运用地图语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这比其他的语言文字更形象、更直观。
③传统意义上,地图是表示真实世界的平面图,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且更多地反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可以这么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文段一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与地图有关的信息,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个信息不超过20字)
主要信息:①②③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它与文段一的哪个段落的内容联系紧密,并简要陈述理由。
古希腊人赫加斯特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周围是一片海洋和小块的陆地。在海岸边,画着一个手持路牌的巨人,路牌上写着:“到此止步,勿再前进。”在那时的人看来,大海是神秘莫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