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 分)
丰图义仓
①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丰图义仓”意为“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储粮备荒,防患于未然”,被御封为“天下第一仓”。
②丰图义仓在       、布局、构建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忧患意识和高超的建筑技能。
③丰图义仓建在朝邑镇(今大荔县朝邑镇)黄河西岸南寨子老崖顶上。义仓坐东面西,东、南、西三面系悬崖绝壁。所在的朝邑县地处黄河洛河渭河三角洲。黄洛渭三角洲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为丰腴之地,可为仓储提供丰富的粮食资源。
④丰图义仓依山就势,雄伟壮观,似一座军防城堡,高出地面30多米,地势险要。仓基土层干燥,通风光照条件好,有利于粮食储存。丰图义仓分为内城和外城。【A】外城夯土筑城,三面绝壁,是义仓的第一道防线。【B】西城门顶及城角的角堡、西城墙外的护城水沟,均具有防御功能。【C】内城为城中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是仓城合一的构筑形式,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内城城墙环绕一周,东西两侧各开一门,分别为东仓门和西仓门。城墙内为仓洞,仓洞依墙而建,小而独立,相隔排列,共58洞。仓洞间有砖瓦结构的廊檐,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具有防雨、防潮以及临时储粮的功能。内城的中心是晾晒粮食的空地,空地边有一眼水井,供人畜饮水,方便至极。
⑤仓洞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由松木板铺成的仓洞地面,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为通风道,四周有四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排出潮气,保持仓体干燥。这种小而独立的仓洞,可将粮食按种类、分干湿分别储存保管。仓洞采取散粮储存的方式,洞门为插板式,随着洞内粮食的增高插板随着加高,顶端几个插板可以依据洞外天气打开,排出洞内湿气,保持仓内干燥。仓洞上面的地面由青砖铺成,四周高中间低,巧妙地将雨水汇集于中间,由分段水槽排向院内,院内地面同样是四周高中间低,雨水汇聚地沟,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由东小门砖砌水道排向崖下。仓顶、院内地面排水通畅,雨停即干。仓墙、仓顶均为厚实的砖体,使仓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年四季处于十七、八度的恒温状态,这种恒温状态符合粮食的低温、低湿、低氧的“三低”仓储要求。
⑥光绪二十六年和民国十八年关中遭遇大旱,丰图义仓开仓放粮,救人无数,阎敬铭也因此被百姓尊称为“救时宰相”。如今的丰图义仓作为国家粮仓朝邑粮站,仍发挥着储粮功能,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储食史上堪称一绝。
(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依据文章相关内容,给第②段横线处补充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3 分)

 
 

 
下面这个句子是从第④段抽取出来的,它应该放在【A】【B】【C】三处中的【     】处。
外城西北角有砖砌走廊,是粮仓管理人员通往对面大寨子住宅区的通道。
丰图义仓的砖窑式仓洞设计,满足了浪食仓储哪些方面的要求?( 3 分)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 分)

A.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黄河洛河渭河三角洲有丰厚的粮食资源,这是丰图义仓建在朝邑县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丰图义仓不仅建造了用于长期储存娘食的仓洞和环形回廊,还专门设计有晾晒粮食的空地和方便人畜饮水的水井。
C.仓洞地面由松木板铺成,木板下面的通风道及木板上面的四个排气孔,可以排出潮气,保持洞内干燥。
D.仓洞上面的地面四周高中间低,配以分段水槽;院内地而四周低中间高,下设地沟,这种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一4题 (13分)
童年 (曹文轩)
①童年的印象很多,其中贫穷的记忆极深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但再贫穷的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②听母亲说,我小时长得很体面,不哭,爱笑,爱整天转着眼珠打量人,揣摩人,很招人喜欢。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庄上人家也都沿着河边住。我一两岁时,常被人家抱去玩,然后就沿着这条大河一家传一家,有时竟能传出一二里地去。母亲奶水旺,憋不住了就找我,可总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将我找回。重新回到她怀抱时,我也不肯再喝她的奶了。因为,那些也在奶孩子的母亲已经用她们的奶喂饱了我。母亲说,我是吃了很多母亲的奶长大的。当然后来我却慢慢地长丑了,也不再那么让人喜欢了。
③长到三岁时,我就已经变得有点“坏”了。我到风车跟前玩,不小心,穿一身棉衣摔到水渠里。我一骨碌爬上来,一声不哭地回到家,将湿衣服全部剥下,钻到被窝里。当母亲回来要打我时,我却一口咬定:“是爷爷把我推到了水里的。”被陷害的爷爷不恼,却很高兴,说:“这孩长大了有出息。”当然长大了以后,我却从未生过害人之心。至于有无出息,这就很难说了。当长到拿根树枝在地里、河边到处乱走时,倒也做了不少坏事。比如在田埂上挖陷阱让人摔跟头、将人家在河边的盆碗推到深水之中等等。但我不恶,没有让人讨厌。另有一点,不管谁逗我(甚至用稀泥涂满我全身),我都未恼过,未骂过人。如今回到老家时,那些大爷还在说:“文轩小时候不会骂人。”其实骂人还是会的,我只是在小孩中间骂,不骂大人罢了。
④长到九岁时,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正在课堂上听课,见到外面有一条陌生的白狗走过,竟忘了讲台上的老师正讲课,“呼”一下冲出教室撵狗去了,后来遭到老师严厉的惩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一个大我三岁的大孩子偷偷离家出走,去县城看国庆焰火。当时,只有水路通往县城。我身边只有一块钱,还是从父亲的口袋里摸来的。那个大孩子也只有一块钱。这两块钱不能买船票,得留着到城里看电影看焰火时买小食品吃(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奢侈的安排)。于是,我们步行三十几里来到县城。到达时,天已晚。我们向人打听哪儿放焰火,回答是哪儿也不放焰火。此时,我们身体疲乏难熬,既不想下馆子,也不想看电影,只想睡觉。我们在一个黑森森的大门洞里找到了一条大长凳,倒头就睡。不知什么时候醒来了,见满天大亮,便商量说买小笼包子吃,吃饱了再回家。
⑤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让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
⑥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
⑦这一切,使我“舞文弄墨”成为可能。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难怪福克纳说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近一种清新的风格。 (有删改)
第③段“长到三岁时,我就已经变得有点‘坏’了”,我做了哪些“坏”事?请分点概括

第④段“长到九岁时,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我变成一个怎样的孩子。


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说“但再贫穷的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请你说说“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4题。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并不是由“仿佛”来判断)

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2)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七段文字的内容。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4题。 (14分)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②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④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⑤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春雨什么样的情状?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静默”一词用得精妙,请你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⑤段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春天什么特点?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宪成1-4题。
㈠大树之歌
冬末时,我们去北海岸拜访一位爸爸的老朋友。他的年龄比阿公和爸爸的年纪加起来都还大。至于到底有多大?我也算不出来,也不想猜了。反正,他看起来还是很强壮,很能生长的样子。他住的地方,靠近金山一条小河的河口边。他是看着金山乡长大的一棵大树。
什么样的树呢?它是一棵雀榕。雀榕的枝干通常长有许多肉红色的浆果,平地的鸟群最爱集聚那儿,所以它应该也有许多鸟朋友。河口附近还有许多雀榕,树龄都和这一棵差不多。感觉上这个河口应该是一个大树群生的地点,就像象群集聚的泥沼地一般的情景。
这棵基部足足可让四人拥抱的大树,叶子已经落得一乾二净,只剩肥胖的躯干和枯枝伸向清冷的天空。以前爸爸去金山赏鸟,都会顺路去探望它。有一次,我在它身上粗略统计了一下,还有十来种草木寄宿在它身上,像常见的酢浆草、鼠曲草、黄鹌菜、马齿苋等,都会发现。但附近的人并非很善待它,他们在它的身上缠绕了电线,还挂鱼网铺晒,树干间的树洞里也堆积着废弃的空罐头和保特瓶。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挣出天空了。下个月再来,想必已蓊郁成一片树海!
它的旁边还有一位垂倒的伙伴,大概是枯死一段时候了,又有新的小雀榕自枯树里长出椭圆、浅黄的优雅嫩叶,象征着新生命的孳生不息。
我们把树洞清理了一下,偷偷地把鱼网拉下来。然后,离去之前,向树身行礼、祈祷。不知下一回再来看他是什么时候?也许,那时你已长大到能爬上他的树肩,站在他的肩膀,看到湛蓝的海洋。
㈡大树之死
每年春天,我都会如约前往金山,拜访那棵大树。一棵可能在荷兰时代就出现的雀榕。
去年孩子上国中时,我也带他去。从幼儿园起,我们就固定去探望它。有一回,我还带了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前往。他们兴奋地手牵手围绕,结果要六个人才能够将它圈起来。
就不知今年春天,它会是什么样的形容,愈接近它时,我总是按耐不住,抱持一种复杂的期待心情。但谁会料到,当我抵达渔村,如常转弯,探头进去时,赫然发现,老树不见了。原本矗立着大树的地方,只剩下空旷的水泥地,一口深井,以及曾经陪伴它的红砖屋。
怎么会这样呢?我吃惊地倒抽了一口冷气。再趋前一看,老树竟然只剩下残根,整棵树都不见了。残留的树根已经腐朽和些许泥土搅拌在一块,村人似乎认为是肥沃的土壤,利用为菜畦,种满了红凤菜。
我再回顾四周,旁边一棵连皮掉落的巨大树干正躺在草地里,树上还残留者一些丢弃的垃圾。那不就是大树吗?
我走过去检视,兀自站着,低回了好一阵,还是不肯相信这个事实。一棵大树往往都拥有上百岁的生命,更何况是雀榕,经常被视为重要的老树,被村人所膜拜,或者被列为保育的树种。哪有这 巧,这棵蓊郁的大树就这样突然辞世,毫无预警。
挨着旁边狭窄巷弄的住家探询,结果遇见了一位老婆婆,无所事事地蹲在门口。她告诉我,老树是自己老死掉的。她还指着旁边的公园说,以前附近也有一棵,也是莫名其妙地死去。
我再回到大树伫立过的位置,仔细看周遭。除了有些变成腐木,还残留的一小段树根,透露了,它在死前,显然被虫蛀蚀得相当厉害。同时,因为被水泥地面包围着,搞不好也是它提早结束生命的原因。水泥是前几年才铺的,我愈看愈生气,直想把大树的死亡归罪到这个原因,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原因。
以后孩子们问到大树时,我将如何回答,是要老实地告诉他们现况吗?大树死亡了,要如何教育孩子比较好呢?回家的路上,我有些茫然,更有着几许失落,但也很感谢大树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让我每回去金山都有机会去探望,和它结交为永远的朋友。
(文/刘克襄,出于命题需要,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保持瓶,一种饮料瓶。
读《大树之死》,根据提示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期待——吃惊——()——生气——()——()——感谢
结合加点的词语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出天空了。
为什么作者有时称呼大树为“他”,有时又称呼为“它”?
两篇文本分别以《大树之歌》和《大树之死》为题,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4分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牧鹅散记(节选)
初春孵鹅季节,为了观察每只母鹅的情况,我们用紫药水在鹅头上写上号码,每个窝也用粉笔编上相应号数。
有趣的是,并排三大间孵房,总共120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认得自己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每天下午四点前后,要给母鹅“放风”一次,让它们到塘边去拉屎、洗澡。它们养成了定时拉屎的习惯,晚上就不必“多此一举”了。这样可以避免正在孵化中的蛋凉得太久,降低出壳率,我们也不必晚间起身看管。
母鹅“放风”归来,总有个别捣蛋分子占据别家的窝,死乞白赖不走,把“户主”挤在一边。这时候,往往就要动武,需及时把它遣送回去。还有的好欺侮伙伴,别的母鹅走过它的窝,它都要咬人家一口。碰到这种情况,必须早点儿给它换个位置,塞到最靠边的角落里去,这叫特殊分子特殊处理。
母鹅到了繁殖季节,出于本能,对蛋特别有兴趣。我们定时喂食,给每只母鹅准备了一只小白碗。喂食以后,如果不及时把碗收走,一眨眼工夫,碗就不见了──母鹅把它弄到肚子底下,当蛋孵上了。
每个窝里,我们一般放16个蛋,放多了怕孵不好。每天“放风”的时候,我们查一遍窝,有时会发现这么一个怪现象:有的窝,多了一个蛋,而旁边那个窝,又少一个蛋。幸亏每个窝都立有“档案,每个蛋上也都有编号,先下的先孵,后下的后孵。利用档案一查,就可以知道哪一窝的母鹅作了案。
鹅蛋圆滚滚的,各个窝之间,都用三四层砖隔开,它们怎么偷蛋呢?有一次我在房外悄悄观察到了。原来,鹅群里也有马大哈和机灵鬼。偷蛋的是机灵鬼,被偷的准是马大哈。马大哈孵蛋不那么经心,老有一两个蛋露在身子外边。这样的窝,出壳率很低,十五六个蛋只能孵出七八只小鹅。马大哈旁边碰上机灵鬼,就可能发生偷蛋的事。机灵鬼看见蛋就眼红,它先伸过头去跟马大哈闹着玩儿,碰碰头,碰碰露在外边的蛋,看对方不介意,它就“动手”了:用老长的脖子和嘴,小心地、慢慢地拨拉露在外面的那个蛋。它先把蛋钩出邻居的窝外,然后拨拉到隔墙一端一个只有七八厘米宽共用的平台上,再从平台钩到自己窝里。这个过程差不多得花半个小时,慢是慢,可是从来没有发现因此碰破了蛋。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鹅的“本能特性”的一项是

A.自动回窝 B.定时拉屎 C.欺侮伙伴 D.护蛋偷蛋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初春孵鹅时节,大多数的母鹅都能认得自己的窝,并能对号入座,
B.要把那些喜欢欺侮伙伴的母鹅放到最靠边的角落里去。
C.孵蛋时节,每个窝里都放16个蛋,是因为怕放多了孵不好。
D.虽然“机灵鬼”偷蛋的时间长,但从没有碰破过蛋。

下列诗句中所表现的对鹅的情感与文中作者不相同的一项是

A.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B.我非好鹅癖,尔乏鸣雁姿。(吕温《道州北池放鹅》)
C.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杜甫《舟前小鹅儿》)
D.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杜甫《得房公池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