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列划线字
不亦乎(        )                   人不知而不(       )
不习乎(         )                   死而后(       )
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兴复之——东施 B.庶驽钝——声嘶力
C.咨诹善——听途说 D.深入不——吹求疵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经赞叹“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又在《书愤》诗中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请结合选文,从语言得体的角度,举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与徐公美②徐公来,视之
B.①由此之,王之蔽甚矣②予夫巴陵胜状
C.①寡人之耳者②隔篁竹,水声,如鸣佩环
D.①燕、赵、韩、魏闻②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结果是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朝政,“战胜于朝廷”。
B.本文希望执政者拥有“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
C.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实结合,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甚”。
D.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这种三层排比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右臂支船《核舟记》
(2)等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3)屠起《狼》
(4)小大之《曹刽论战》
(5)且欲与常马不可得《马说》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甲乙两文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他们同属(朝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每空1分)
⑴予尝古仁人之心()⑵饮少醉()
⑶不物喜()⑷杂然而前者()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用议论的方式把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
B.乙文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一幅太守与众人游宴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C.乙文中“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D.甲文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在朝廷为官,“退”指在京外做官。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①立市②,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④。”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旦 :早晨。②市:集市,市场。③一朝:一天。④贾:通“价”,价钱,这里指报酬。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三旦立市()(2)人莫与()
对文中画线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去照顾一下我的马。
B.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回头照顾我的生意。
C.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去照顾我的生意。
D.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马转几个圈儿,离开时再回头看它。

从“马价十倍”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