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薪,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数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光荣革命至19世纪中期的具体事例说明英国是怎样进行政治制度创新的?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摘自《1787年宪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是机械模仿还是超越?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012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1. |
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 |
2. |
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3分) |
3. |
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 |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1. |
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 |
2. |
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 |
3. |
"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1. |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
2. |
"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分) |
3. |
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令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五五星红旗飘香江, 卷走米旗送英皇。九十九年已然去,游子终回母怀间。五星红旗迎风扬,紫荆花开更娇艳。邓公一语存青史,中华民族庆团圆。
—— 某网友《贺香港回归》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割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
(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
(5)材料五中“米旗”开始出现在香港与何战争有关?“邓公一语”指的是什么?
解析:
政治与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明。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四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材料一法律的发表在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法律体现的主要政治原则是什么?结合材料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该宪法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律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5)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出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