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24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
材料二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 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2)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宫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二简单阐明他的论据。以外,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十六节……如选举会长,所投票共得十九:壬君得票十,丙君得票七,乙君得票二,此为壬君得大多数为当选。倘壬君所得少于十票,则为不当选,必当再投票。
二十五节会长……凭议则及会章以率众,引导之而不驱策之,至达目的而已。
五十节一、非待所有会员轮流讲毕之后,一人不能讲二回。二、一人所讲,不能过五分钟之久。
一百四十五节少数之报告。此为不同意者之报告,读于正式报告之后,而不能与正式报告同效力,会众可以不理者也。但若其确有见地,则可以之代多数之报告耳。
材料二中华民族,……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也。……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均引自孙中山《民权初步》(1917年2月)
(1)《民权初步》是一本叙述集会程序与规则的小册子。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所叙述的集会程序与规则体现的民主原则。
(2)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二,简要评述孙中山撰写《民权初步》的用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这一生财之道既经开辟,政府就不愿意继续铸造铜钱,以免和法币(大明宝钞)发生竞争。”但洪武皇帝一味凭借皇权和利刃大量发行宝钞,其结果是宝钞最后变成废纸。宝钞不能作为承载经济发展的货币,“再度感到铸钱的必要,但许多问题又随之产生。官方没有充分的现金收入,只能少量鼓铸,而所铸成的铜钱又欠美观和整饬,其后果只能为私铸大开方便之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施行法币布告》(节选)
一、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
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除银本位币按照面额兑换法币外,其余银类,各依其实含纯银数量兑换。
六、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纸钞发行带来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政策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货币发行的认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丰富的纵向信息和横向信息。
表一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
1926 |
1931 |
1952 |
1965 |
1985 |
|
英国 |
0 |
4 |
17 |
17 |
6 |
1. 7 |
美国 |
33 |
20 |
53 |
9 |
6. 7 |
3. 5 |
表二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1913年 |
1938年 |
1973年 |
|
法国 |
8. 9% |
23. 2% |
38. 8% |
英国 |
13. 3% |
28. 8% |
41. 5% |
美国 |
8. 0% |
19. 8% |
31. 1% |
阅读以上两个表格,至少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类别 |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所占比例 |
社会伦理观念 |
仁、礼、信 |
8234次 |
36.2% |
法观念 |
法、刑 |
4648次 |
20.5% |
财富观念 |
利、财、富 |
5395次 |
23.8% |
公平公正观念 |
均、平 |
4427次 |
19.5% |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1)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秩序的崭新图景和国际交往基本原则,所展示的“世界秩序观”,将中国放在了与世界诸国平等的位置上。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于是,自由、平等、立宪等一切西方有价值的东西统统成为他们拿来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萌生正与世界意识的增进密不可分。
——贾小叶《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强》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结合史实论述这一认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材料三下表体现了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变化
时间 |
户口制度具体规定 |
1958年 |
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
1984年 |
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 |
1990年 |
“农转非”政策放开,全国出现了大量集中性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
(3)据表格概括建国后户口制度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