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在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二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三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国,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四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材料五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精辟的论述。《矛盾论》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深化传统友谊,加强友好合作,中非双方共同商定将于11 月3 日至5 日在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次部长会议。其间还将举行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和第二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关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峰会的主题确定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会议将发表政治宣言和在社会经济领域开展合作的行动计划。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中非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今年是新中国与非洲开启外交关系50 周年。50 多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已成为全天候的好朋友,真诚合作的好伙伴、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非高层互访达800 多起,迄今,中国已同48 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中国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举例说明50 多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加强同非洲国家友好合作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读图:


请回答:
(1)据图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有何积极影响?
(2)图二所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被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原因何在?
(3)图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后代王朝的土地制度相比有何不同特点?造成其瓦解的时代因素有哪些?
(4)图四可以体现出军机处的什么特点?军机处的设置使清朝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宗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置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臂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财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宰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地位和职权。
(4)综合以上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异同。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6 世纪后期开始,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请回答:
(1)宋元时期科学文化“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
(2)从16世纪后期,到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步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正统地位的?
(3)试分析出现“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道,定人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三: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材料四: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乃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以上材料均据《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情况。
答案详解:
(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元朝的历史,依据材料二分析元朝为什么推行“汉法”,并指出由此可得出什么规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