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在这个共同基础上,亚非国家间有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可能。因此,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时,抱着积极把会议开好的态度,而且认为应该积极地肯定和表达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应该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化解“关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中国的这一外交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制造糖酒、糖蜜和食糖而进行的甘蔗生产,与黑奴贸易和贵金属掠夺一起,成为整个16世纪中西班牙的巨大财源。西班牙国王偿还了他的巨额外债,并资助了他的战争,国王像发了财的冒险家、贵族、商人一样,从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般的扩散了。
——M.博德《资本主义史》
材料二: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的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王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但是,西班牙国王却不能保住这些财富,这是因为,首先,西班牙的军事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补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
请回答:
(1)在近代早期,西班牙国王曾经掌握过巨大的财富,依据材料分析西班牙财富的主要来源。
(2)巨大的财富为什么没有使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3)西班牙的财富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陈启沅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各国,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有人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乡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率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各属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尽用机器,多至数百家……
——《南海县志》
材料二: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中华民国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纱锭数


每厂平均纱锭数
外商企业
51664/厂
华商企业
23686/厂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单位:%)


年产百万吨以上
年产10万~99万吨
年产1万~9万吨
年产1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
100
88.5
41.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9
100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四: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的情况(单位:家)

江苏
直隶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其他各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0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估计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情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民族工业当时在其发展上的弱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欲求之声,必求忠信之人;欲谋自强,必谋礼仪之士。”——大学士倭仁的奏折
请回答:
(1)归纳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不同之处。
(2)归纳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属的政治派别,并对其思想主张进行简要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的税率(%)
1858年的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袈裟布

10.68
4.98
棉纱

6.94
4.86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棉每百斤需洋33元,印度棉亦在30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仅需12~13元,多至17~18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历史现象?
(3)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社会经济上的巨大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