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
C.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 D.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
B.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
D.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 |
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 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 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
B.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
C.沿海地区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企业 |
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思想比较开放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
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